在中国多地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正面临普遍下调,部分地区降幅甚至高达30%以上。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一些医院难以保障基本工资发放,导致部分医生不得不通过兼职送外卖或驾驶网约车来补贴家用。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华医网于2024年6月发布的《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对近3万名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约57.9%的受访者表示当年薪酬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绩效奖金的缩减。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37%大幅上升了20个百分点,凸显降薪趋势的持续扩大。
一位上海资深医院管理人员表示,这种降薪已成为行业常态。在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月收入可能仅剩2000至3000元人民币(约合365至548新元),而在偏远地区,医院有时连基础薪资都难以按时支付,许多医生因此转向副业维持生计。他补充道,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医院虽未到如此极端,但部分医生的收入也缩减了10%至15%。
在重庆,一位县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透露,从2024年8月起,他明显感受到薪资压力。过去半年,工资发放经常延迟2至3天,扣除社保公积金后,到手基本工资约2000元,而绩效部分从年初的6000元降至4000元,降幅约30%。
类似情况出现在中国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一名医生表示,她的收入较上年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她担忧这可能只是开端,因为最近一个月内,医院高层已在会议中多次提及进一步降薪的可能性。
在北京一家顶级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指出,过去七八年来,医院通过各种方式变相降低薪酬。尽管他两次获得职称晋升,从住院医师升至副主任医师,但实际收入几乎未见增长;以往每次晋升,薪水通常会上涨10%至20%。

多名医生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包括整体经济低迷、医保费用管控日益严格,以及医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资金压力。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医疗机构运营成本上升,而收入来源受限,最终传导至医务人员薪酬。
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似乎仍在延续。相关报道显示,医生薪酬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甚至影响了高考临床医学专业的报考热度,一些从业者因“工作强度大、收入不稳”而选择转行或出国深造。
对于医生降薪这一现象,我认为这反映了医疗体系在经济压力下的脆弱性。一方面,它暴露了公立医院高度依赖财政补贴和医保资金的结构性问题,当经济增速放缓或政策收紧时,医务人员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另一方面,这可能加剧人才流失,影响医疗服务质量,长远来看不利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通过优化资源分配、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探索多元化收入渠道来缓解。
至于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从2025年的数据看,虽然政府通过稳岗返还和技能补贴等政策维持基本盘,但挑战严峻。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一度升至18.9%,文科专业就业率低迷。 然而,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正成为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可新增数千万就业机会。 总体而言,就业市场呈现分化:传统行业承压,而科技驱动型岗位需求旺盛。这要求求职者注重技能升级,同时政策需更精准地支持转型,以实现更均衡的就业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