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近日表示,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呈现出“政府强势、企业富裕、居民相对贫困”的特征,导致国家强制储蓄比例过高,而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偏低,最终造成居民消费率持续低迷。
11月6日(周四),刘元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一场专题论坛上,以《扩大消费的短期与中期政策选项》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在约30分钟的演讲中,刘元春首先强调,中国消费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但需区分哪些是真实挑战,哪些是表面现象。随后,他通过多项数据分析,阐述了中国消费的典型特征。
他指出,中国消费率偏低是一个核心事实。目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约为55%,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消费占比高达30%,而私人消费比例不足70%。由于整体消费率较低,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到40%,明显低于全球平均的55%。
另一个关键事实是消费需求不足。刘元春解释称,这表现为消费增速显著放缓,与GDP增长不协调;同时,还伴随着被动库存积累、物价水平下滑,以及工业产能利用率降低,这些都反映出整体需求疲弱。
从去年起,中国政府推出多项措施来提振消费。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促进消费”列为首要任务,并出台了专项行动计划。而在两周前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率”被确立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剖析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时,刘元春认为,虽然近期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有所下降,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份额过小。
他比较数据显示,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居民部门占比为60.6%,低出5.5个百分点;企业部门占比24.7%,高出5.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占比14.7%,略高0.1个百分点。

刘元春进一步指出,中国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同时,居民消费支出比例也在持续下滑,这表明“近年来中国仍面临收入分配恶化的问题”。
通过图表分析,他说明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包括三本账)占GDP比重高达36%,而居民收入占比仅为43%左右,因此“消费率低迷本质上是分配机制问题”。
从短期视角,刘元春列举了七大消费难题,包括需求不足进一步恶化、消费信心低位徘徊、国民收入分配趋于收缩、居民资产负债表变动、消费降级趋势明显、一线城市消费乏力,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低迷。
根据他的估算,按前期消费趋势,短期需补充的消费缺口相当于实际消费的6%,规模约2.9万亿元人民币;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预计能拉动约2万亿元消费,因此需加大政策刺激力度。
从中长期看,刘元春强调收入分配改革至关重要,特别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五’时期是关键窗口,必须突出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主题,将惠及民生与扩大消费有机结合。”
我对刘元春的分析持赞同态度。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作为内需支柱确实被忽视,收入分配不均加剧了这一问题。如果不通过结构性改革(如税收调整和社会福利提升)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疲软可能拖累整体增长,并放大经济周期波动。不过,从全球经验看,这种转变往往需伴随政治意愿和渐进式调整,避免短期阵痛;否则,单纯的刺激政策可能只是权宜之计,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