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技术主导的时代,芯片早已不只是电子产品的零件,而是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正因如此,美国国会最近通过的《GAIN人工智能法案》(GAIN AI Act)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项由共和党参议员吉姆·班克斯和众议员约翰·穆勒纳尔推动的法案,表面上是为了防止中国获取先进AI芯片,保护美国科技优势,但细究之下,它非但难以达成目标,反而可能伤及美国自身。
法案的核心内容是赋予美国企业对国产高端AI芯片的“优先购买权”——也就是说,在这些芯片出口前,必须先满足国内买家的需求。

乍一听,这似乎合情合理:既然芯片这么重要,当然要先保障自家公司用得上。可问题在于,真正的科技霸权从来不是靠“关起门来自己用”实现的,而是靠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客户、积累收入、持续创新。
英伟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家如今市值高达5万亿美元的公司,最初是从游戏显卡起家的。正是全球市场的旺盛需求,让它有动力不断投入巨资研发更强大的GPU,最终成为AI时代的“卖铲人”。
如果现在人为限制它向海外销售,等于砍掉了它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也动摇了其持续领跑的基础。除非美国打算彻底转向计划经济,把芯片企业全部国有化——就像特朗普政府对英特尔所做的那样——否则这种自缚手脚的做法实在说不通。
更讽刺的是,《GAIN法案》所基于的两个前提,其实都站不住脚。一是认为中国正在疯狂抢购美国芯片,二是觉得美国国内存在严重短缺。
但现实恰恰相反:中国不仅没有大举囤货,反而已在数据中心明确禁用美国芯片,并全力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
正如AI政策顾问戴维·萨克斯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所说:“中国并不缺我们的芯片,它正在自己造,而且目标是参与全球竞争。”华为虽在制程上暂时落后,却凭借在网络和系统集成上的优势,依然保持相当的市场活力。
换句话说,出口管制不仅拦不住中国,反而给了它更强的理由加速“去美化”。历史一再证明,技术封锁往往催生替代方案——当年的苏联如此,今天的中国亦然。
而美国若真想让全世界都用它的芯片搞AI,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扩大开放、提升产品力,而不是筑起高墙。
当然,班克斯和穆勒纳尔的初衷可以理解。他们希望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美国技术领先地位。但真正有效的路径,或许不是限制出口,而是夯实本国基础:比如加快审批,让更多核电站和天然气液化设施落地;又比如打破职业教育壁垒,培养更多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班克斯本人就在听证会上表达过对学徒制的支持。
归根结底,科技竞争不是零和游戏。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卡住”对手,往往最先卡住的是自己的喉咙。《GAIN法案》看似强硬,实则短视。
它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政治掌声,却可能让美国芯片产业失去最宝贵的全球市场与创新动力。在这个意义上,它带来的恐怕不是“增益”,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净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