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EQT Asia 董事长庄佳诚(Jean Eric Salata)的一番表态,为亚洲私募股权行业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写下了鲜明注脚:“我其实很看好中国——因此也非常看好香港。”
这份乐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正在悄然蔓延的行业共识,与过去两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的寒冬景象形成强烈反差。驱动这一转变的核心逻辑,正是北京推动技术自给自足的战略定力与产业快速迭代的现实成果,二者共同重塑了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判断。
回溯此前两年,中美地缘政治紧张犹如一层阴霾,笼罩着中国私募股权市场。PitchBook 的统计数据勾勒出市场的低迷轨迹。

截至2025年9月底,私募股权公司在华完成的交易仅93笔,较2024年全年的279笔、2022年的562笔大幅下滑,按此趋势,2025年或将成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十多年来交易最冷清的一年。
募资端的困境更为突出,截至2025年6月,行业募集资金规模仅36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36亿美元缩水近85%;新成立基金数量更是从2021年的144支骤降至14支,西方投资者的集体撤离,让曾经活跃的市场陷入阶段性沉寂。
如今市场情绪的转向,本质上是机构对中国技术自主能力与产业落地效率的深度重估。庄佳诚在峰会上以小米电动汽车工厂为例,用 “令人叹为观止” 形容中国自动化制造的发展水平:生产线上工人寥寥,取而代之的是密集运作的机器人,这一场景正是中国扩大先进制造业优势的微观缩影。
这种产业升级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国家 “十五五” 规划的战略布局:北京明确将量子科技、氢能、具身智能等六大领域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全力推动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尽管量子计算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量子通信已率先进入产业落地阶段,量子精密测量等技术成果也在加速向实体经济转化,技术突破的节奏正不断加快,为投资提供了清晰的赛道方向。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能力,更成为机构看好中国市场的关键支撑。高瓴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面具备率先实现更大突破的潜力,
而这一判断源于四大核心优势:产品迭代速度快、商业化落地成本低、技术生态以开源模式为主导,再加上庞大且乐于接受新技术的消费群体,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 AI 商业化的 “土壤优势”。
春华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祖六则从基础设施与人才储备维度进一步补充:中国当前发电能力达3.7太瓦(TW),是美国的三倍多,且持续向电力基础设施注入新资金,为 AI 所需的海量算力提供了稳定保障。
同时,充沛的工程人才储备,也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核心支撑。“我非常有信心,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革命的领导者,” 胡祖六的观点,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资本市场的潜力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样为乐观情绪增添了重要砝码。胡祖六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不仅能为技术创新企业提供关键融资支持,更能帮助中产阶级积累退休储蓄,形成 “创新融资 — 产业发展 — 收入增长 — 消费升级 — 再投资” 的良性循环。
这种内在增长动力的构建,让机构看到了超越短期市场波动的长期价值。事实上,2025年中国科技公司在 AI 研发与应用上的显著进步,已促使多家华尔街银行上调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这一信号进一步强化了私募股权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全球资本配置的重构,则为这种乐观情绪提供了落地的现实契机。庄佳诚观察到,过去过度依赖美元计价资产的全球投资者,正积极寻求资产组合的多元化,以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在这一轮全球资产重配中,中国市场凭借技术自主的战略定力与产业升级的实际成果,成为核心受益对象;而香港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金融枢纽,自然与中国大陆一同被纳入机构的重点配置区域。
这种资本回流的趋势,与中国在技术自主、产业升级上的努力形成双向共振,正逐步扭转此前市场的颓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