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4004.25 0.88%
|
深证成指 13407.3 1.39%
|
恒生指数 26361.4 1.64%
|
纳斯达克 23499.8 0.65%
|
日经225指数 50937.02 1.44%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420 文章
477316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万亿英伟达的“危”与“机”
2025年11月06日 02:49    
收藏  
举报

自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整个科技界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而在这一轮狂飙突进中,英伟达无疑成了最耀眼的主角。曾经以游戏显卡闻名的这家公司,如今手握AI时代最关键的“铲子”——高性能计算芯片。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将其市值推高至5万亿美元;更令人咋舌的是,它今年的净利润预计将超过AMD和英特尔两家对手全年销售额的总和。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巨头接连宣布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投资计划,OpenAI也在不断加码算力采购——这场AI淘金热,看起来远未到退潮的时候。

但热闹之下,也有冷静的声音在发问:这轮投入是否过于激进?当热潮褪去,市场上真的有足够多能赚钱的AI应用,来支撑如此庞大的硬件支出吗?面对这类质疑,英伟达CEO黄仁勋始终态度坚定。

他不止一次公开驳斥“AI是泡沫”的说法,还频繁穿梭于全球政商舞台,试图说服各国政府——尤其是美国——重新审视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在他看来,如果美国企业主动放弃中国市场,华为等本土厂商将迅速填补空白,最终动摇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身的技术领导地位。

英伟达今天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Blackwell芯片。这款以美国首位非裔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布莱克韦尔命名的AI加速器,性能据称是上一代Hopper的2.5倍。

由于晶体管数量太过庞大,它甚至无法做成单颗芯片,而是通过高速互连把两颗芯片“缝”在一起,让它们像一个整体那样工作。这种设计恰好契合了当前大模型训练对算力和数据吞吐的极致需求。

与此同时,英伟达也没忽视“推理”这个日益重要的环节——也就是AI在训练完成后识别新内容的能力,比如分辨猫狗、理解指令或生成图像。随着AI助手、智能客服、内容创作工具走进日常生活,推理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为此,公司推出了GB200超级芯片,将两颗Blackwell GPU与一颗Grace CPU集成,打造面向下一代AI应用的完整计算单元。

当然,对手们并没有坐以待毙。AMD作为图形芯片领域最接近英伟达的玩家,去年推出了Instinct系列AI加速器,并在今年拿下OpenAI和甲骨文的大单,总算让人看到了一丝替代的可能性。

不过,其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品MI450要等到明年才能量产。而长期统治CPU市场的英特尔,则选择了更务实的路径:与其硬碰硬,不如先合作。它已开始与英伟达联手开发融合产品,既缓解了自己的资金压力,也为后者打开了原本封闭的PC和服务器市场。

更微妙的变化来自英伟达的客户本身。像亚马逊、谷歌、微软这些云巨头,一边疯狂采购英伟达芯片,一边又在悄悄自研AI芯片,试图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对此,黄仁勋没有选择封锁,反而在今年台北电脑展上宣布开放NVLink——这项原本只供自家芯片使用的高速互联技术,今后也将支持第三方硬件。这一举动看似退让,实则高明:与其被绕开,不如把更多玩家拉进自己的生态。

真正让英伟达难以被超越的,或许不是某一款芯片,而是它构建的整套“护城河”。从CUDA编程框架到AI开发工具链,从集群管理软件到模块化的DGX系统,它提供的是一个软硬一体、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客户买下的不只是芯片,而是一整套高效部署AI的能力。

黄仁勋深谙此道,不仅每年雷打不动推出新一代旗舰产品,还亲自在全球各地站台宣讲,把技术发布变成一场场充满仪式感的行业盛会。正如他所说,英伟达正在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承诺”,而竞争对手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列火车越跑越快。

然而,最大的变数或许不在技术,而在政治。今年4月,因美国禁止向中国企业出售特制版H20芯片,英伟达不得不计提55亿美元库存减值。虽然后来美方短暂松口允许恢复销售,但中国政府随即要求本土企业“避免使用英伟达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双向封锁。这一局面不仅让公司错失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机会,也意外助推了华为昇腾等国产AI芯片的落地进程。

黄仁勋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多次赴华盛顿游说,强调技术脱钩可能适得其反。他的逻辑很直接:如果美国不卖,中国就会自己造;一旦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技术体系,美国失去的将不仅是订单,更是未来十年的话语权。这一观点在华盛顿政界逐渐获得回响,连特朗普总统都曾在公开场合提到英伟达,并表示愿与中国讨论相关议题。但截至目前,政策坚冰仍未真正融化。

回望英伟达的崛起,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拍上。从游戏GPU到通用计算,从深度学习爆发到生成式AI浪潮,它总能在技术拐点提前布局。但AI产业仍处早期,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巨额投入能否转化为可持续利润仍是未知数。地缘政治的裂痕、潜在的技术范式转移,甚至市场对AI实际价值的重新评估,都可能改写竞争格局。

今天的英伟达,既是AI时代的领跑者,也是风向标。它的辉煌建立在技术、生态与远见之上,但王座从来都不是永恒的。真正的考验在于:当热潮退去,它是否还能证明,自己不只是站在浪尖,而是真正定义了浪潮的方向。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从交易腰斩到信心回升:私募股权重估中国
   币海独步者        2025/11/06 04:13
大空头再出手:AI泡沫的裂缝正在扩大?
   流动的沙        2025/11/05 06:50
三星强势复苏?AI芯片需求引爆季度利润
   币海独步者        2025/10/30 04:50
一文看懂英伟达AI帝国的扩张
   Vicky        2025/10/30 03:38
沙特转型:夹在中美之间 从卖石油转向卖算力
   林天心        2025/10/28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