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再度绷紧、“贸易战2.0”悄然升温的当下,人民币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沉稳——甚至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底气。回望2018到2019年那场初代贸易战,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贬值近15%,跌破“7”这个关键心理关口,市场人心惶惶,不少人猜测中国是否在悄悄用汇率对冲关税压力。
而如今,即便美方再度挥舞“互惠关税”的大棒,人民币不仅没有应声下跌,反而在今年迄今对美元升值约3%,离岸市场尤其坚挺。这种反差,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折射出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体系的深层蜕变。

这种韧性并非凭空而来。过去十年,中国在汇率形成机制上做了大量“看不见的功课”:逐步增强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有序扩大资本账户开放,让人民币的波动更多反映真实供需,而非政策信号。
安联贸易指出,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制度性改革,让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中的“信用分”悄然提升。如今,面对外部冲击,市场不再条件反射式地抛售人民币,而是开始相信,这个货币背后有更扎实的经济基本面和更成熟的政策框架支撑。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帮了大忙。2025年,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美元整体走弱;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美国财政赤字高企、债务滚雪球式增长以及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日益加深。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美元的“光环”。华泰证券观察到一个关键转折:自今年5月中美元首在日内瓦举行首轮贸易磋商后,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开始走出自己的节奏。即便7月后美元指数反弹2%,人民币对货币篮子仍逆势上涨2.2%。这意味着,人民币不再只是美元的“影子”,而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定价逻辑。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正从“口号”走向“实操”。安联贸易报告显示,2025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贸易结算量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9月,中国超过40%的进出口贸易采用本币结算,远高于2021年的20%。这背后,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角色的深刻变化。
2018年,上海推出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当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到2020年,“上海油”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成功树立起一个以人民币定价的国际基准。如今,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材料等新兴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人民币正顺势嵌入这些高增长领域的贸易结算中,形成新的突破口。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SWIFT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已从2018年底的2.07%升至2025年9月的3.17%,并在2024年7月一度冲高至4.74%。但必须清醒的是,美元仍以47.79%的份额遥遥领先。
更关键的是,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占比仅为2.12%——虽比2016年的1.08%翻了一番,但与美元56.32%的绝对主导地位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安联贸易提醒,真正的全球货币,不仅要在贸易中被使用,还要在储备、投资、避险等多个维度被信任。而这一点,人民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策层面,人民币的战略地位已被前所未有地抬高。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强大的人民币”明确列为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支柱。这一思路在最新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得到延续,明确提出要打造“自主可控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并拓宽外资参与国内重大项目的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措辞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常说“审慎、稳步”推进国际化,如今则直接表态“积极推动”。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e-CNY)的跨境试点正在加速,尤其是在香港等离岸金融中心,央行正探索基于数字货币的新型结算路径,试图绕开传统美元清算体系的依赖。
渣打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正进入“强势人民币政策时代”。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强势”并非人为推高汇率,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开放,为人民币价值提供长期支撑。其目标不是取代美元,而是在动荡的全球货币体系中,提供一个“可行的替代选项”。这种务实而克制的战略,既避免了正面挑战现有秩序的风险,又为人民币争取了更多战略空间。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安联贸易指出,中国正尝试一条“非正统路径”——在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提下,推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这种模式虽能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但也限制了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吸引力。要真正赢得全球信任,还需在金融市场深度、法治环境、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持续发力。
“你总得从某个地方开始。”这句话道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处境: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在积累势能。今天的人民币,已不再是被动应对外部压力的缓冲垫,而是在贸易、能源、科技与金融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主动布局的战略工具。尽管距离与美元比肩仍有漫长征程,但其稳健、务实、渐进的推进路径,或许正是在全球动荡时代中,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货币崛起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