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银行(UOB)表示,随着东南亚地区跨境贸易和支付领域人民币使用比例持续上升,离岸人民币的供应正面临紧缩压力,这已对相关业务带来一定挑战。
UOB中国交易银行部主管袁泉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努力吸引更多人民币存款,但这些资金仍难以满足业务扩张的需求。”
据介绍,为缓解流动性短缺问题,该行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发行熊猫债券(境外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以及积极参与外汇掉期市场,以扩展资金渠道。
袁泉提到,目前中国与东南亚间的贸易中约有20%采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比例仍在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离岸人民币存款总额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692亿新元)。相比之下,中国境内银行体系的人民币存款规模已高达321万亿元人民币(约57.6万亿新元)。
这种流动性紧张现象,凸显了在中美关系趋紧以及美国关税上调的背景下,区域企业加速“去美元化”的市场动态。同时,跨境电商和电动汽车等新兴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对人民币的需求。
为优化跨境结算流程,大华银行于今年6月正式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成为其直接参与机构。该系统由中国央行于2015年推出,旨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包括星展银行(DBS)、华侨银行(OCBC)等新加坡本地主要银行,以及泰国曼谷银行(Bangkok Bank)在内的多家亚洲银行均已参与其中。新加坡作为中国境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也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得益于人民币融资成本低于美元的优势,即使在关税压力下,东南亚区域贸易仍保持强劲势头。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总额接近6000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9823亿美元的六成。
根据大华银行对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的分析,2023年至2024年间,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币交易额均实现了约70%的年增长。该行高管预计,未来十年人民币市场将显著扩张,并对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
我认为这一趋势反映了全球金融格局的多元化演变,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助于东南亚企业降低汇率风险并提升贸易效率。不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持续紧缩可能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如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或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以确保这一“去美元化”浪潮的平稳推进。总体而言,我对人民币在亚洲贸易中的角色持积极看法,它有望成为更稳定的区域货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