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经济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表面上,GDP增速尚可、失业率温和上升,但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正暗流汹涌。加拿大央行最新发布的《企业前景调查》和《消费者预期调查》,揭示出一幅复杂的经济画像:企业面对不确定的全球贸易环境,正从扩张者变为防御者;消费者虽未陷入恐慌,却明显收紧钱包。
报告以详尽的数据刻画出一个细节丰富的现实:关税冲击正在改变企业决策链条,而消费者信心的脆弱波动,则像一根细线,牵动整个经济的未来。
企业层面最显著的信号是“保守”二字。制造业受创最深,尤其是钢铁与铝业。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加拿大多家大型金属制造企业报告称,利润率被侵蚀至十年来最低点。部分工厂启动裁员计划,甚至暂停设备更新。关税让出口成本骤升,也让原材料进口价格水涨船高。企业不敢轻易定价,担心被市场淘汰;但若不提价,又难以抵消成本上涨。
央行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超过27%的受访企业表示,过去12个月销售额出现下降,较第二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而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中,这一比例更高达38%。这说明,贸易摩擦不再只是新闻标题,而是真实落地的冲击波。
曾经的国际市场如今变得充满风险,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减少资本支出,聚焦“维持生存”。他们不再谈增长,而在思考“如何活下来”。
投资计划的变化尤为明显,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未来12个月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维修、替换和节能改造上,而非新建产线或研发扩张。这意味着企业信心的结构性转变:从进攻到防守。过去,加拿大的经济模式仰赖出口驱动和能源资本支出,但如今两者都受到抑制。能源价格波动加上碳排放政策压力,使得传统行业犹豫不前。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信心下降,企业现金流趋紧。
央行经济学家警告,这种趋势若持续,将削弱未来2—3年的潜在产出增长率。更深层原因在于政策不确定性,企业不知道贸易摩擦会持续多久,也不确定政府是否会出台新的补贴或谈判成果。在这种模糊地带里,理性的选择是观望。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态度也反映出一种防御心理。报告显示,加拿大消费者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但信心指数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率虽略有下降,但高利率环境下的贷款负担依旧沉重。消费者预期未来12个月就业市场将趋弱,这种担忧集中在公共部门和制造业岗位。多伦多与阿尔伯塔等地区的调查受访者表示,政府削减项目开支的信号频频传出,让他们对收入稳定性失去信心。
消费者对支出的态度转为谨慎,尤其在高价值消费品上:计划购买汽车、家电或出境旅游的人数比例下降显著。这不仅抑制了零售和服务业的增长,也进一步拖慢了通胀放缓的步伐。
通胀预期成为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企业预期未来一年CPI增速将高于2024年末水平,而消费者五年期通胀预期从3.45%升至3.67%。这是一个微妙但危险的信号。央行官员指出,通胀预期的“粘性”意味着政策效果的时滞正在延长。通胀的成因也更复杂:能源价格反复上扬、住房租金居高不下、进口关税推高原材料价格,叠加劳动力成本压力,使得通胀的结构性成分增强。虽然央行加息周期已接近尾声,但通胀下行的斜率正在变缓。换言之,货币紧缩的副作用正在显现,而政策的缓冲空间却在收窄。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预期错位,正在形成一种隐形的“信心剪刀差”。企业认为需求不足不敢投资,消费者认为就业不稳不敢消费。两者互为因果,构成经济减速的闭环。央行经济学家指出,33%的企业预计加拿大将在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这一比例较上一季度上升了5个百分点。而这种悲观预期若未被逆转,可能加速自我实现。事实上,2025年第三季度已有迹象:制造业PMI连续两月低于荣枯线,企业新订单下降,库存周转周期延长。若无外部刺激,加拿大经济可能进入“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边缘地带。
不过,并非所有行业都陷入悲观。服务业、科技以及部分能源转型企业展现出韧性。商业服务指标虽仍为负值,但已从第二季度的-2.40改善至-2.28。旅游与餐饮业因本地消费回流而短暂回暖,部分中小企业受益于汇率贬值,出口竞争力增强。这些积极信号说明,加拿大经济虽在下行周期,但仍有局部支撑点。
宏观上,加拿大央行面临两难:通胀尚未完全受控,但增长动能明显减弱。行长蒂夫·麦克勒姆在上周的讲话中承认,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比预期更长”,未来将以更灵活的方式调整流动性。他强调,央行不会急于宽松,但也不会固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