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争端从稀土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海运和造船行业。就在两国开始互相针对对方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用的同一天,北京于10月14日(周二)公布了最新反击举措,对韩国造船企业韩华海洋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实施制裁,涉及其五家子公司。
去年4月,美国依据其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海事、物流以及造船领域启动调查;今年4月,美方正式宣布,从10月14日起,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船舶在停靠美国港口时需根据吨位支付费用。这一政策旨在提振本土造船业,并限制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领先地位。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官网上发布公告,作为对美方301调查的回应,经国家反外国制裁协调机制批准,将韩华海洋的五家美国子公司纳入反制名单。公告称,这些子公司“参与并支持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及相关行动”。
同日,中国官方还表示,将对美国以及某些国家和企业损害中国航运、造船等产业安全的行为展开调查,并视调查结果适时推出相应对策。
据彭博社报道,今年3月,韩华海洋曾向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发函,明确表示支持301调查。
韩国总统府周二回应称,正在与中国展开对话,以减轻北京制裁对韩华海洋美国子公司的冲击。声明指出,韩华海洋与中国企业的业务往来较少,预计影响不大,但需深入评估这些措施对“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计划的潜在效应。
过去十年,中国造船企业已超越韩国和日本对手,成为全球行业龙头,而美国造船业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首尔和华盛顿正合力推动MASGA计划,韩国承诺投入1500亿美元(约合1951亿新元),帮助美国复兴造船产业。
为应对美方301调查,北京在上周五宣布,从10月14日起,对停靠中国港口的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约合72新元)标准征收。该费用将逐年递增,至2028年4月17日起,提升至每净吨1120元。
根据中国官方发布的详细规定,除了美国制造的船舶外,由美国企业、组织或个人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国持股比例达25%以上的船舶,以及悬挂美国旗帜的船舶均需缴纳;中国制造的船舶或仅进入中国船厂进行维修的空载船舶可获豁免。
国际船舶经纪公司BRS研究员朱昊晟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提到,自美方4月公布港口费政策以来,横跨大西洋的中国船舶数量在过去半年显著下降,行业已提前优化航线安排。
由于中国港口费措施发布较为突然,朱昊晟预计短期内将扰动海运市场,特别是对已出发、即将抵达中国港口的美国船舶造成挑战,一些船只最早可能于下周到港,目前不清楚是否需调整航向。
在造船业方面,朱昊晟强调,中国仍牢牢占据全球首位,今年前九个月市场份额超过60%。中国国有控股的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丽向本报表示,公司客户多来自欧美地区,美国港口费政策对订单影响有限,目前生产排期已延伸至2028年下半年。
另一方面,中美元首预计在本月底韩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举行会晤,但近期双方远程对峙频发,尤其在稀土问题上分歧明显。
10月9日,中国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范围和力度,美国总统特朗普次日警告,将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以回击北京的“稀土策略”。美方官员指责北京未提前通报全球稀土管制扩大事宜,并要求电话讨论,却遭中方延后。
对此,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周二重申立场,强调“措施实施前,中方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渠道告知美方”。
发言人还表示,双方在中美元贸磋商框架下持续保持联系,“昨日还举行了工作层会议”,并敦促“美方不能一边寻求对话,一边通过威胁和恐吓推出新限制”,指出“这并非与中方互动的合适方式”。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目前在华盛顿参加全球财长年会,并已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团队成员会面。外界预计,双方将在未来几周开展更全面的贸易谈判。
随着中美关税战本轮休战期将于11月10日结束,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分析称,中美在谈判前正进行“胆小鬼游戏”,双方均展示强硬态度,以争取更大谈判筹码。
鉴于下周将召开四中全会,沈萌认为,北京近期加大对美反制力度,一方面源于国内政治考量,避免在对美议题上显得被动,同时以此“警示”和“刺激”美方。
短期内,海运市场波动加剧(如前面提到的航线减少和潜在改航),长期可能造成全球供应链碎片化,降低整体生产效率。譬如,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虽目前稳固,但如果摩擦持续,企业可能减少对欧美订单的投资,转而依赖国内市场,这违背了全球专业化的益处。如果双方继续这种干预主义路径,最终受害的是全球消费者和企业家,而非政客。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承认市场自发秩序的优越性,让企业家而非官僚主导资源分配,这才能实现可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