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国官方媒体“中国网”于10月13日发布的文章,中国近期加强稀土出口管制不仅是针对境外实体非法转移稀土资源到敏感领域的必要回应,同时也是对美国持续升级对华遏制措施的针对性反击。该文强调,中国正在逐步确立自身在全球稀土领域的“管理者”地位。
10月9日,中国宣布扩展稀土出口管制的覆盖范围和强度。次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抨击北京的举动“充满敌意”,并表示无需在本月底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晤。他进一步威胁,从11月1日起,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限制。
中国网刊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子洋的评论指出,此次中国商务部的新规是以牙还牙的策略,适用于那些含有中国稀土成分或采用中国技术的外国制造商。该文将此举比作对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对华出口管制的“学习与借鉴”。
作者进一步解释,通过这些管制,中国将稀土出口置于法治框架之下,本质上是全球稀土流通体系的“优化与提升”。这些措施并非旨在削减供给,而是旨在杜绝稀土资源的滥用或非法流转。文章提到,一些外国企业曾将源自中国的稀土产品转向军事用途,这不仅危害中国国家安全,还违背国际防扩散承诺。因此,中国的新规加强了对稀土流向的监督、用途的审核以及责任的追踪机制。
此外,作者认为,此次升级将为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稀土供应链”的典范,并指出:“这项政策凸显了中国作为大国,正在从单纯的‘稀土供应国’向‘稀土秩序维护者’角色转型。”
对于“中国正成为全球稀土秩序管理者”这一观点,我认为它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稀土开采和加工的绝大部分份额(据估算超过60%),这赋予其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影响力。通过加强出口管制,中国不仅能保护自身资源安全,还能影响全球稀土的使用规范和贸易规则,这确实类似于从被动供应转向主动治理。不过,这种“管理者”角色并非中立,而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可能被视为中国在资源领域的战略杠杆,而非纯粹的全球公共利益维护者。其他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开始推动稀土供应链多元化,以减少依赖,这表明中国的“管理者”地位并非牢不可破,而是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动态平衡。
至于后续全球影响,我预测短期内将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和贸易摩擦:如果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落实,美中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稀土价格波动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并波及电动汽车、风电和国防等下游产业。
长期来看,这可能刺激全球投资转向替代矿产开发和技术创新,如稀土回收或合成材料研发,推动供应链更分散和可持续。但如果管制过度严格,可能会引发国际贸易争端,甚至促使WTO或其他多边机制介入,最终塑造一个更规范但碎片化的全球稀土市场。总体上,这反映了资源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张力,中国此举或将加速世界向多极化资源治理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