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余年,全球资本市场运行在一个高度可预测的框架内:通胀温和、利率下行、流动性充沛。这一环境催生了一种特定的投资范式——金融资产持续膨胀,久期成为收益来源,成长性被无限溢价。标普500指数屡创新高,长期国债被视为“无风险”配置,而实物资产则因缺乏弹性、估值僵化,在主流投资组合中逐渐边缘化。然而,自2022年以来,这套看似牢不可破的逻辑开始瓦解。市场不再是对短期波动的反应,而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一场由宏观基本面逆转所驱动的范式迁移。
这一变化的本质,是支撑上一轮长周期的三大支柱——全球化红利、能源过剩与货币宽松——正在同步崩解。曾几何时,来自新兴市场的廉价商品压制了发达经济体的通胀,页岩革命让美国从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压低了全球能源价格中枢,而央行在金融危机后实施的大规模量化宽松,则进一步压平了收益率曲线。这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有利于高估值、长周期金融资产的完美环境。但如今,地缘政治推动供应链区域化,贸易摩擦常态化,能源安全取代成本优先,财政扩张取代货币主导,通胀不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抬升。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依赖低贴现率和远期现金流折现的资产定价模型,正在失去其根基。
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债券市场。长期以来,久期(duration)被视为一种可控的风险敞口,甚至是一种收益增强工具。但在实际收益率难以下行、通胀预期持续存在的环境下,长期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显著上升。更关键的是,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上,长期国债的主要持有者是养老金、保险公司等长期投资者,他们对价格波动不敏感,倾向于持有至到期。然而,随着这些机构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加大,以及政府融资需求转向更灵活的短期工具,市场正越来越依赖对利率敏感的边际买家。这类投资者的行为更具交易属性,容易引发“踩踏式”抛售,导致收益率剧烈波动。这种从“持有型”到“交易型”的需求转型,意味着长期债券的稳定性已被削弱,其作为“安全资产”的功能正在退化。
当金融资产的锚点动摇,资本必然寻求新的价值参照系。硬资产——即具有实物形态、内在价值相对独立于货币政策的资产类别——重新进入主流视野。黄金的强势并非孤立现象,它背后反映的是对法定货币购买力的深层怀疑。在财政赤字常态化、债务/GDP比率攀升至历史高位的背景下,市场开始质疑央行能否真正控制通胀。黄金不产生利息,也不受主权信用影响,恰恰在这种环境下成为“终极清算手段”。更有机构指出,黄金正在被赋予新的角色——不仅是避险资产,更是对“久期风险”的对冲工具。当长期债券无法提供真实回报时,黄金作为一种非生息但抗贬值的资产,其配置价值得以凸显。
但这场重估远不止于贵金属。房地产、基础设施、大宗商品及其产业链,正在经历系统性价值重估。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为例,其过去两年的下跌表面上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实则是市场对其通胀适应能力的误判。事实上,多数REITs的租赁合同包含通胀调整条款,资产本身具备重估潜力,而其负债的实际价值却随通胀上升而缩水。当前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折价幅度堪比金融危机时期,这种极端定价为长期资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风险回报比。更重要的是,工业物流、数据中心等新型不动产,正深度嵌入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其增长逻辑超越传统地产周期。
基础设施资产同样展现出独特的韧性。无论是能源中游的管道运营商,还是连接经济命脉的铁路系统,这些资产普遍具备自然垄断特征、稳定的现金流和较强的议价能力。在资本开支回升、电网升级、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这类“关键任务”型资产不仅提供可观的股息回报,也成为抵御宏观波动的重要缓冲。它们的价值不再仅由利率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其在实体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
而在自然资源领域,传统能源生产商正被重新定义。尽管行业周期性强,但在资本纪律强化、自由现金流充裕、股东回报提升的背景下,油气股已从“ commodity play”转变为“ cash return machine”。尤其是在能源安全成为战略优先事项的今天,这些企业不仅是通胀的直接受益者,也因其稳定的分红能力,成为收益型资金的重要配置方向。类似卡特彼勒、康明斯等设备制造商,虽不直接拥有资源,但通过为资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核心装备,成为本轮重估的间接赢家。
这一轮硬资产的崛起,本质上是市场对“价值锚”的重新寻找。当货币环境不再稳定,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变得模糊,投资者转向那些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价值相对透明的资产,是一种理性的回归。这不是简单的风格轮动,而是资产定价逻辑的深层重构——从“贴现未来”转向“占有当下”。实物资产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预期增长率,而更多取决于其稀缺性、现金流生成能力和抗通胀属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权益或债券投资失效。标普500等宽基指数仍是长期财富积累的核心工具。但现实是,单一依赖金融资产的组合,在当前环境下可能面临更大的波动风险。因此,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倡导在核心组合中系统性纳入硬资产敞口,不是为了追逐短期收益,而是为了提升整体组合的韧性和适应性。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范式转变可能才刚刚开始。全球基础设施更新、能源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长期趋势,都在为硬资产提供结构性支撑。与此同时,对真实收益的追逐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中愈发激烈,而硬资产往往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资金流向的改变不太可能是周期性的,而更可能是趋势性的。
最终,这场转变提醒我们:投资的本质,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相对确定的价值。当旧的共识瓦解,新的逻辑尚未完全成型时,保持清醒的认知框架,比追逐热点更为重要。硬资产的崛起,或许正是市场在经历多年金融化膨胀后,向实体经济价值的一次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