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其现金及等价物总额飙升至3816.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7万亿元。这一规模足以收购半个腾讯,或相当于一个半贵州茅台的市值,甚至能覆盖中国工商银行的全部市值。许多人因此质疑,这是否暗示巴菲特对当前股市持谨慎态度,甚至是市场转空的预警信号?

现金积累的成因剖析
首先,考察这些资金的来源。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伯克希尔已连续五个季度未实施任何股票回购,这直接减少了资金外流。同时,公司内部现金生成能力强劲:保险板块在本季度贡献了23.7亿美元利润,是上年同期的两倍;此外,铁路、能源、制造和零售等实业部门也提供了可靠的现金流入。
过去几年,伯克希尔还通过减持部分核心资产来释放资金,例如对苹果的持股比例从6%降至约2%,并对美国银行进行了类似调整。这些操作并非仓促之举,而是战略性优化。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将大量闲置资金投向短期美国国债等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在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背景下,这些“现金”并非真正闲置,其年化收益率可达5%左右,仅利息收入就可能超过120亿美元,且几乎无风险。这体现了巴菲特对确定性的偏好:当缺乏吸引力的投资标的时,这种稳定回报已成为理性选择。同时,短期国债的流动性极高,便于在市场波动或机会浮现时快速调动资金,避免错失良机。
现金储备并非看空信号,而是战略常态
然而,将巨额现金解读为对股市的悲观信号,可能是一种误读。这其实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延续,而非短期市场判断。历史上,伯克希尔常年维持1000亿至2000亿美元的现金水平,占总资产的比例约30%,这并非异常高位。
从优秀企业的特征来看,高现金储备往往是强大商业模式的标志。例如,许多顶级公司如贵州茅台,其现金占比甚至超过总资产一半。这反映出企业现金流充裕、运营轻资产化:盈利多为真金白银,无需巨额资本支出,且在产业链中占据强势地位。伯克希尔正是此类企业的典范,其现金积累源于内在实力,而非外部压力。

纵向回顾,伯克希尔现金比例最高时曾超40%,常出现在市场泡沫或崩盘前夕。但这更多是巧合,而非预言。横向比较,一些对冲基金也保持45%-50%的现金,通过“持币待机”策略捕捉低估机会。巴菲特持有现金的初衷,正是为市场下行时“以白菜价买钻石”储备弹药——不仅仅是整体市场低估,还包括个股错杀形成的“黄金坑”。这也为其锁定未来并购机会提供了保障。
鉴于巴菲特的谨慎风格——避免做空、不用杠杆——这一现金水平显得合理。尽管有人批评这可能错过机会,但市场“机会”并非普适。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则强调,只投资于自己深刻理解的领域。超出边界的热门股,即使牛气冲天,也不是真正机会。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巴菲特因坚守此原则而一度落后市场,却最终证明其智慧。
不同投资者能力圈各异:如段永平擅长制造业和科技,早于巴菲特布局苹果;巴菲特则专注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和美国银行等熟悉领域。现金储备,正是能力圈边界的体现:它要求放弃不懂的“机会”,而非盲目追逐。段永平在与巴菲特的慈善午餐中,也强调确认核心原则,如不融资、不做空、专注懂行之事,而非求取具体买卖公式。
因此,投资者不应简单复制“股神”持仓——能力圈不同,抄作业无益。理性投资的本质,由个人认知边界决定,而非市场热度。巴菲特的现金策略,正是这一原则的实践,并非对市场的否定。
我对巴菲特的现金策略持积极评价。它体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耐心与纪律胜过短期投机。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全球市场中,这种“持币待购”的方法不仅降低了风险,还放大潜在回报。当然,这要求投资者具备强大自律和对企业的深度洞察,并非人人适用。但在当下高利率环境下,它提醒我们:现金并非负担,而是战略资产,能在动荡中转化为竞争优势。总体而言,这是一种 timeless 的智慧,值得借鉴但需结合自身能力圈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