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讨论 OpenAI 的“铁索连环”还能撑多久、o1 推理模型值不值得再追一波估值的时候,股神悄悄干了件更狠的事——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 2025 年二季度 13F 报告里,首次披露了 Alphabet(GOOGL)的持仓,而且是在市场最悲观、谷歌被唱衰到尘埃里的时候买入的。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抄底,这更像是一份迟到的答案。
过去两年,AI 圈的流行叙事是:
初创公司代表速度、颠覆、想象力;传统巨头则背着“大公司病”、官僚、反应迟钝的原罪。
OpenAI 像一辆赤红超跑,一路狂飙,把谷歌甩在后视镜里。
可巴菲特偏偏在超跑最风光、谷歌最狼狈的时候,把筹码押给了那头看似笨重的大象。
熟悉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买“科技”,他只买“护城河”。
2016 年第一次重仓苹果时,市场也笑他老了、看不懂科技。
结果他买的根本不是 iPhone,而是一个永远收割消费者时间与金钱的“现代宗教”。
这一次,他显然又看到了类似的永恒东西——只是换成了谷歌。
谷歌到底有什么,是 OpenAI 短期内复制不了的?
永不枯竭的现金牛

2024 年谷歌搜索广告业务仍然贡献了将近 2000 亿美元的收入,净利润率常年 30% 上下。
这意味着谷歌每年醒来就躺赚几百亿美金,用来砸 AI 研发连眼皮都不用眨。
而绝大多数 AI 初创公司还在为下一轮融资焦头烂额,单位经济模型至今看不到盈利的影子。
全栈闭环,别人抢都抢不到
顶层大模型:Gemini 系列已在多模态、超长上下文、推理能力上全面追平甚至局部超越 GPT-4o(2025 年 Q3 数据)。
中层云平台:Google Cloud 是全球第三大云,TPU 集群规模仅次于 Nvidia 自己。
底层芯片:TPU v5p 性价比已经把 H100 打得落花流水,还不怕断供。
顶层分发:Android 30 亿设备、YouTube 27 亿月活、Chrome 65% 市场份额、Gmail 18 亿账号……
这才是真正的“端到端壁垒”,OpenAI 再强,也只能坐在别人桌子上吃饭。
布林回归:最被低估的变量
ChatGPT 发布那天,对谷歌确实是“Sputnik 时刻”。
但不同的是,布林和皮查伊选择的是“知耻而后勇”,而不是掩耳盗铃。
创始人重新披挂上阵,内部 red team、all-hands、代码黄色警报……谷歌这头大象真的开始跑了。
2024 下半年到 2025 年,Gemini 的迭代速度让业界咋舌,大象转身,原来可以这么快。
巴菲特这笔投资,实际上把 AI 叙事从“谁跑得最快”偷偷改写了成“谁能跑得最久”。
速度可以靠融资,耐力只能靠自我造血。
AI 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甚至是超马——后面还得带补给、带帐篷、带发电机。
我的观点再明白不过:
2025 年以后,AI 行业的赢家大概率仍然会是这些“全栈老钱”,而不是纯粹的模型工厂。
OpenAI 当然伟大,但它更像当年的 Netscape——点燃了整个时代,却未必笑到最后。
真正的王座,往往留给那些既有技术深度、又有分发广度、更有现金流厚度的人。
放眼国内,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腾讯、阿里、字节、百度、华为……谁能真正把大模型、云、芯片、场景、现金流全部捏在自己手里,谁就可能成为“中国谷歌”。
这场比赛,现在才刚刚进入中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