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几乎都是OpenAI。自从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这家由山姆·阿尔特曼掌舵的公司仿佛一夜之间成了整个行业的灯塔——技术领先、资本青睐、用户追捧,风光无两。可到了2025年11月,这盏灯似乎不再那么耀眼了。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主导地位,正悄然出现裂痕。
就在11月18日这一天,风向突变。微软和英伟达——这两个长期被视为OpenAI“铁杆盟友”的科技巨头——突然联手向Anthropic投资150亿美元。而Anthropic,正是ChatGPT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之一,此前主要由亚马逊和谷歌撑腰。
更耐人寻味的是,同一天,谷歌也高调推出新一代大模型Gemini 3,明确表示要将其深度整合进搜索、编程等核心产品中。一时间,OpenAI从“唯一主角”变成了围猎对象。

这笔投向Anthropic的交易,怎么看都带着AI热潮特有的“烧钱逻辑”:Anthropic承诺将在未来某个未明确的时间段内,向微软Azure云平台砸下300亿美元,而这些算力又高度依赖英伟达的AI芯片。
这种“你投我、我买你”的闭环,在OpenAI如日中天时曾被市场奉为创新典范;如今角色互换,却让投资者心头一紧。消息公布当天,微软股价应声下跌2.7%——市场的不安,已经写在了数字里。
其实,这种情绪早有苗头。今年9月,OpenAI宣布将在五年内向甲骨文采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计算资源,紧接着英伟达又表态将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
这些承诺加起来已高达1.4万亿美元,让不少金融人士开始担忧:这些尚未盈利、估值却高得离谱的AI公司,是否正在靠信用薄弱的融资疯狂扩张数据中心?
这种疑虑在11月中旬持续发酵,直到英伟达在19日交出一份超预期的财报——第三季度销售额创纪录,并上调了第四季度营收指引。CEO黄仁勋甚至直言:“Blackwell芯片销量高得离谱”,并断言“从我们的角度看,根本不存在AI泡沫”。
资本市场的情绪似乎因此稍有缓和。与此同时,Anthropic 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据 CNBC 报道,其最新估值已达3500亿美元,远高于9月的1830亿美元,距离 OpenAI 的5000亿美元估值已不算遥远。
更引人注目的是,《华尔街日报》同日披露,马斯克旗下的 XAI 也在洽谈以2300亿美元估值融资150亿美元——AI赛道的“军备竞赛”显然远未结束。
而谷歌的打法或许更值得玩味。尽管 Gemini 目前月活用户为6.5亿,仍不及 ChatGPT 宣称的每周8亿活跃用户,但它有一个关键优势:训练完全基于谷歌自研芯片,而非依赖英伟达。
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结构和更强的供应链自主性。市场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11月19日,Alphabet股价应声创下历史新高,部分原因正是投资者相信,谷歌正在悄悄追上OpenAI。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场混战无疑是好事:更多竞争意味着更快的迭代、更低的价格。但对整个行业而言,狂欢背后暗流涌动。
当每家 AI 公司都在烧钱抢地盘,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在天价估值与实际收入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再宏大的技术愿景,终究要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兑现。曾经“赢家通吃”的逻辑,或许正在被一个更复杂、更不确定的新时代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