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这回可能真的算错了账。
大家最近如果有关注加密市场,可能会发现一个很反直觉的现象,明明比特币还在大家视野里晃悠,但那些刚刚披上正规军外衣、上市不久的山寨币ETF,却正在经历一场全线溃败。
数据非常难看。从10月到现在,整个加密市场蒸发了1.2万亿美元,但这当中,跌得最惨的不是比特币,而是那些刚刚被华尔街包装上市的新宠。像什么Solana、XRP、甚至狗狗币的ETF,基本上是发一个亏一个。
就拿9月份才亮相的狗狗币基金来说,短短两个月,暴跌46%,腰斩也就是眨眼的事儿,还有那个Solana质押ETF,也是跌了快30%。
这就奇怪了,以前我们总说ETF是利好,意味着大资金进场,那为什么这回不管用了?

其实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流动性幻觉。
咱们先看一个很有迷惑性的数据。这批新上市的山寨币ETF,账面上看,确实吸引了大概7个亿美元的资金。听起来不少对吧?但你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钱根本不是散户一人一点凑出来的,而是高度集中在几个大户手里。
这就好比一家新饭店开张,看着门口排大队,其实全是老板自己花钱请的托儿,真正的食客没几个。
以Solana的一只ETF为例,几个亿的流入量,绝大部分是上市第一天也就是那一两笔大资金打进去的,后面几天甚至连续出现零流入。这意味着,市场根本没有形成广泛的购买需求。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很多散户朋友可能没意识到。
ETF这个东西,给咱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大家觉得有了ETF,这资产就稳了。但专家分析指出,这恰恰掩盖了山寨币最致命的弱点——深度不够。
我们可以把比特币的市场比作“大海”,资金进出虽然有波浪,但还能承载大船。而除去比特币和以太坊,剩下的山寨币市场份额不到20%,它们就像是小池塘。
现在宏观环境不好,流动性都在退潮。机构是大资金,他们有各种期货、期权工具来做对冲,也就是所谓的“降落伞”,风向不对人家跳伞走了,还能赚一笔。
但通过ETF进场的散户呢?你是没有降落伞的。当机构撤退,市场因为深度不够发生剧烈波动时,散户往往就成了最后接棒的人,也就是那个负责“买单”的角色。
所以说,虽然现在美国那边还压着一堆什么波卡啊、Chainlink的ETF申请,看着好像未来一片光明。但在这种避险情绪主导的大环境下,这些“生不逢时”的产品,大概率还得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一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