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比特币震荡跌破9万美元、加密市场六周蒸发1.2万亿美元的 “极度恐慌” 关口,美国货币监理署(OCC)于11月18日抛出重磅政策:通过第1186号解释性函,正式允许美国银行将特定加密货币纳入资产负债表管理,但明确排除投资属性,仅定位为支撑区块链运营的核心工具。
这一决定不仅点名认可比特币、以太坊、Solana 和 XRP 的合法使用场景,更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层对加密资产的态度完成从“严防死守”到“合规整合”的关键转向,为区块链技术融入传统金融体系撬开了关键缺口。
OCC 的新规精准击破了困扰银行业多年的核心矛盾。长期以来,摩根大通、花旗等巨头虽早已布局区块链——比如摩根大通的 Kinexys 平台已处理超1.5万亿美元链上交易,但始终受限于“代币持有禁令”的桎梏。

为了在以太坊支付 Gas 费、在 Solana 完成结算,银行不得不依赖外部加密公司租赁代币或搭建模拟环境,既推高交易成本,又引入运营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
如今这层障碍被彻底清除:OCC 在函件中明确界定,只要是区块链系统运行必需,银行即可自行持有和部署加密资产,从内部区块链试点、智能合约支付到网络验证流程,这些此前被视为“实验性”的操作,正式成为银行业务的合法组成部分。
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OCC 的声明更直白地点明政策核心:“银行以本金持有加密资产支付网络费用,促进合规加密活动,这一行为完全合法。”
该机构进一步解释,分布式账本的特性决定了原生代币是执行转账、核对托管余额的“基础设施燃料”,缺乏自主持有渠道的银行往往面临结算延迟、成本高企等问题。
新规特别允许银行在测试环境中持有代币,无论是验证内部开发平台还是第三方系统,都无需再依赖外部中介,这为银行加速区块链技术落地扫清了实操障碍。此前因代币限制被迫搁置的银行区块链项目,已开始酝酿合规框架内的重启计划。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 “松绑” 绝非监管底线的退让,而是监管逻辑的升级重构。
OCC 在函件中明确划定红线:银行必须将加密货币持有量控制在“合理可预见需求”的最低限度,使其与实际运营需求精准匹配,同时建立覆盖网络安全、流动性风险、反非法融资的全维度防控体系,其审慎标准与传统运营工具完全一致。
这种“有限开放+严格管控”的思路,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期释放的监管信号形成呼应。
三大机构正从各自领域推进规则协同,将监管重心从“是否允许加密资产存在”转向“如何将加密资产合规融入现有体系”,这与众议院此前通过的“加密货币周”三项立法形成监管合力。
从行业实践来看,OCC 的新规切中了银行业的真实痛点。此前摩根大通发行 JPMD 存款代币时,虽选择在以太坊 Layer-2 网络运行,但代币结算仍需依赖第三方通道;花旗在探索代币化存款业务时,也因代币持有限制难以实现全流程链上操作。
新规落地后,银行可直接持有代币支付网络费用,无需再通过外部机构 “曲线操作”。这种改变已显现实际价值:SoFi 银行已借此推出加密货币交易服务,成为美国银行业入局 “第一枪”,摩根士丹利也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在 E*Trade 平台向散户开放主流加密货币交易,道富集团、纽约梅隆银行等则加速布局加密托管服务。
正如 OCC 在函件中强调的,区块链本质上是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现代延伸,与银行在外汇、支付网络中的传统角色一脉相承。
这场变革的影响不会即刻显现,但将逐步渗透金融体系的肌理。短期来看,银行将加速区块链技术的内部验证与场景落地:在跨境支付中,可直接用原生代币完成跨链结算,无需再依赖多轮中介兑换;在资产托管业务中,能通过自主持有代币实现链上余额实时核对,提升操作效率。
长期而言,当越来越多银行摆脱中介束缚,直接深度参与去中心化网络,区块链将从当前的“实验性技术”蜕变为真正的金融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互联网重塑支付体系那样,重构银行的运营逻辑。
摩根大通甚至已计划在年底前允许机构客户以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贷款抵押品,标志着华尔街与加密领域的融合进入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