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位知情贸易商向媒体透露,中国买家11月17日(周一)至少采购了14船美国大豆,折合大约85-90万吨。这是2025年1月以来中国对美大豆单日采购量最大的一次,也是10月底特朗普与中国在韩国釜山会晤后最重磅的一次实际履约动作。

尽管当前美国大豆到中国完税价仍明显高于巴西豆,但中国买家依然选择大量锁定美国货源。亚洲现货市场多名贸易商表示,这批采购已不再是“象征性姿态”,而是切实落实釜山峰会达成的贸易承诺。一位新加坡贸易商直接表示:“之前几船还可以说是给面子,现在这个量级就是真金白银在兑现协议了。”
其中,中国国有粮油巨头中粮集团是主力买家。路透社和彭博社均援引消息人士称,中粮集团当天至少敲定了84万吨美国大豆,部分交易可能接近20船货,装运期主要集中在12月和2026年1月,船货将从美国太平洋西北港口(PNW)和墨西哥湾港口发出。若后续仍有补充成交,最终总量有望进一步扩大。
受消息刺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主力合约周一盘中一度暴涨3.2%,创下近期单日最大涨幅;周二亚盘则出现小幅回调,市场在消化利好后回归理性。

根据白宫11月初发布的协议要点,中美元首在釜山达成“历史性经贸协议”,中国承诺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至少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此后三年每年采购量不低于2500万吨。此次14-20船货的集中下单,相当于在11月单月就完成了年底目标的70%-90%,被市场视为中国积极履约的强有力信号。
这笔交易的意义远不止数字本身。它表明,即使在全球大豆供应格局已明显向南美倾斜的当下,中国仍愿意为政治承诺支付一定溢价,这既是对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后兑现承诺”策略的回应,也是在向全球农产品市场传递一个信号: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或其延续版)并未因时间推移而作废。
对美国农户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救命钱;对巴西来说,则是短期压力缓解的信号(中国暂时减少了对巴西豆的追捧)。长远看,只要中国每年2500万吨的采购承诺能持续兑现,美国大豆在全球的份额就不至于崩盘式下滑,而全球蛋白供应格局也会因此多一份确定性。
唯一不确定的是:等巴西2026年新豆大规模上市后,中国会不会又把重心彻底转回南美?那时候,才是真正考验协议韧性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