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11月20日发布数据:202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70万人,较2025届再增加48万人,将连续第五年突破“千万级”规模,并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2025届毕业生实际规模为1222万人,已比2024届多出43万人;自2022年起,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连续四年超过千万。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高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当天在北京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提前布局“十五五”期间特别是2026届的就业工作。教育部同时要求各地各高校启动“202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容提质行动”,从五方面重点发力:推动促就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加力稳岗拓岗、扩大市场化岗位供给、支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供需匹配度、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秋季开学以来,全国已开展2026届“金秋启航”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目前累计发布岗位超过1200万个。
另外,国家统计局11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17.3%,比9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是7月以来的最低值。
1270万毕业生这个数字本身就很刺眼——它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人口总量,却要在一年内全部进入就业市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就业压力”四个字能概括的,而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十几年后,供给侧与需求侧彻底失衡的集中爆发。
过去二十年,我们把“上大学”包装成了几乎唯一的成功路径,结果是文凭严重通胀,大量专业与产业需求脱节,毕业生卷得头破血流,企业却还在喊“招不到合适的人”。17.3%的青年失业率看似比前几个月低了一点,但这只是统计口径调整后的“体感温度”,真实感受远没有那么乐观。更关键的是,这个数字背后还有大量“躺平”“慢就业”“考公上岸”的人没有统计进来。
如果继续沿着现在的路子继续扩招、继续喊口号、继续靠行政手段“稳岗拓岗”,只会把问题往后拖。真正该做的,是把高等教育规模的龙头拧紧一点,把增量资源大幅转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产业学院,让年轻人早一点接触真实的生产场景,而不是人人挤在同一座独木桥上。
否则,再过几年,当“00后”生育低谷真正传导到劳动力市场,1270万可能会成为我们怀念的“小数字”。到那时,我们面对的就不再是“就业难”,而是“没人可用”的双重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