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游客赴日旅行出现大规模退改签潮,但从多方信息看,这波“抵制”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和普通民众带来的反噬,可能远比对日本旅游业的打击更大。
先看航空业。中日航线80%以上的运力由中国航司提供,前五大承运人全是国航、东航、南航、春秋、吉祥等中国公司。日本航司(如ANA、JAL)占比很低。因此同等客流下滑,中国航司的座位空置率和收入损失会显著高于日方。一位OAG高级分析师就直言:中方航司受到的冲击很可能超过日方。
再看客源结构。日本入境游客中,中国大陆游客占比已从2019年的30%降到2024年的约17%,韩国、台湾、美国、欧洲游客快速补位。日本旅游业早已不再“看中国脸色吃饭”。法国外贸银行亚太经济学家吴卓殷指出,除非中国出台彻底的出境游禁令,否则这种官方推动的负面情绪很难完全掐断所有旅行计划——毕竟真正常年出国玩的中国人只占总人口的极小一部分,多数人根本不受影响。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台湾媒体16日实地探访上海浦东机场,发现上午到中午多个飞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的航班,值机柜台前仍有不少旅客正常托运行李,不少是全家出游或朋友结伴。受访者表示行程早就定好,机票酒店大多不可退,临时改签或取消成本太高,“昨天才刷到消息,今天就飞了,根本来不及改”。
更普遍的困境出现在普通工薪阶层。一位北京公立医院护士原计划周末带家人去日本,18日突然接到单位通知必须取消。他通过国际OTA平台预订的机票酒店总花费近6000元,大部分不可退改。月薪只有4000多元的他表示,这笔钱几乎相当于一个半月工资,最终只能含泪吞下损失。他也坦言曾想“硬去”,但担心被单位发现影响职业前途,只能作罢。
小红书、微博上类似吐槽比比皆是:
“机票酒店全不可退,换东南亚要补差价两三倍,普通人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很多人好不容易排到年假,孩子也放假了,就因为一条通知全砸了,互相为难有意思吗?”
还有人写得更直接:“旅游本来就是去看别人哪里做得比我们好,服务为什么那么极致、街道为什么那么干净,而不是在家里刷情绪。成年人该有自己的判断。”
除了显性损失,还有更隐形的连锁反应。大量原本要花在日本的钱短期内回流国内,必然进一步推高三亚、丽江、哈尔滨等热门目的地的机票酒店价格,普通国内游客的出行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同时,专做日本线路的旅行社、日语导游、签证代办机构、免税店代购等一大批从业者瞬间生意腰斩,不少人直接面临失业或收入归零。

说到底,每一次把普通人的度假计划当作地缘博弈的筹码,最痛的永远是这两国民众自己:想去日本的中国游客花了冤枉钱、丢了宝贵假期;想来中国的日本游客也减少了收入来源。旅游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消费、就业和文化的双向流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切断,只会让本就脆弱的民间好感再雪上加霜。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抵制,已经在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多次实践中被证明效果极其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失效。日本旅游经济几乎没怎么折腾都死不了,因为它早就学会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中国这边,每次都把自己航司、旅行社、导游、普通消费者一起拖下水,真正被惩罚的永远是自己人。
如果真想让对方“付出代价”,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是把自己的服务、环境、基础设施变得更好,让游客用脚投票主动选择你,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把人“关在家里”。成年人旅游带着眼睛和脑子,他们看得见哪里的街道更干净、服务更周到、性价比更高。情绪可以一时上头,但钱包和时间长久来看永远更诚实。继续这么内耗下去,只会让中国旅游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而普通人继续为宏观博弈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