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多个季度增速放缓之后,英伟达交出了令人振奋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5年8-10月)财报:营收同比增长62%,数据中心业务暴涨至512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486亿;第四季度指引650亿美元±2%,同样大幅高于分析师平均617亿的预期。这份亮眼成绩单直接把华尔街的AI泡沫担忧暂时压了下去,盘后股价一度涨5%,带动标普500期货上涨1%。

CEO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直接怼了回去:“外面关于AI泡沫的讨论很多,但从我们看到的完全不是这样。”他强调,云厂商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依旧火爆,公司在每一家主流云平台、边缘、机器人、本地部署、PC、PC端到端、端到端架构的“随插即用”优势让开发者无处不在。他再次确认:到2026财年,订单已锁定5000亿美元规模。
不过,市场并非完全买单。一些分析师指出,英伟达第三季度向云客户“租回”自家GPU的支出激增至260亿美元(环比翻倍),客户集中度升至61%,以及对OpenAI等AI公司的大手笔投资(最高100亿),引发了“循环经济”的担忧。微软、亚马逊等巨头延长GPU折旧年限来美化利润,也被质疑为“人为”拉高盈利。
英伟达这份财报确实证明了AI需求目前依然是真实且强劲的强劲,云厂商仍在疯狂砸钱建数据中心,芯片订单排到2026年,这不是靠吹出来的泡沫,而是真金白银的硬需求硬支撑。
但泡沫讨论的本质从来不是“有没有需求”,而是“需求是否可持续”。
短期看,资本开支还在加速,英伟达的订单锁定到5000亿规模,这意味着至少未来12-18个月内,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仍在高峰。
长期看,AI的ROI真正爆发点在应用落地规模化盈利,一旦出现,需求会指数级增长;如果迟迟迟迟不来,资本开支就会趋于理性。
所以我把它视为“基础设施周期”而不是“泡沫”。
英伟达目前就是这个周期最锋利的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