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波动中,小米集团股价自 5 月以来累计回调幅度达 9%,这一表现引发了投资者对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的担忧。不过,德意志银行分析师 Bin Wang 在 5 月 13 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当前股价调整反而为投资者提供了长期布局的窗口。
德银认为,小米订单量短期承压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 SU7 Ultra 车型因前舱盖设计争议引发的车主维权事件,二是潜在消费者对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上市的观望情绪。但这些扰动因素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小米加大汽车广告投放力度以及 YU7 正式发布,订单量有望在 5 月底迎来拐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周交付量出现波动,但截至 5 月初仍有约 21 万台订单处于待交付状态,这表明需求端依然强劲,近期交付下滑更多是劳动节假期导致的供应链阶段性调整。
从基本面来看,未来两个月内将有四大核心催化剂可能推动股价修复:
第一,2025 年 Q1 财报披露
德银预测,小米一季度电动汽车销售额将同比增长 9% 至 75,869 辆,智能电动汽车及其他新业务的毛利率环比提升至 22%。这一改善主要源于 SU7 系列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以及 SU7 Ultra 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受此推动,电动汽车业务净亏损预计同比收窄 87% 至 3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有望达到 100 亿元,同比增幅达 54%。这一盈利改善趋势与小米 2024 年 Q1 财报中经调整净利润同比翻倍的表现形成延续性。
第二,自研芯片 Xring 发布
根据 DigiTimes 消息,小米计划于 5 月底推出代号为 Xring 的智能手机芯片组。这是小米继澎湃系列芯片后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又一突破,预计将搭载于下半年发布的高端机型。参考 2024 年小米自研影像芯片 C1 对旗舰机型溢价能力的提升作用,Xring 芯片的推出有望进一步巩固小米在中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小米近期将芯片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近 30%,显示出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长期投入决心。
第三,投资者日活动
小米已确定于 6 月 3 日举办 2025 投资者日,并安排投资者实地参观北京智能电动汽车工厂。这一活动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工厂每 76 秒下线一辆整车的生产效率(车身车间自动化率 91%)能够直观展示小米的制造实力;另一方面,投资者日延期至融资动作密集期后举行,可能涉及对 600 亿元再融资计划的资金使用说明。结合小米汽车工厂参观名额被炒至 2000 元 / 次的市场热度,此次活动或成为重塑市场信心的关键节点。
第四,YU7 SUV 上市
作为小米第二款量产车型,YU7 电动 SUV 预计于 6-7 月正式发布,德银预测其月销量有望突破 3 万辆。该车型定位中型 SUV,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问界 M5 等热门车型,市场竞争激烈。从产品力看,YU7 延续了 SU7 的智能化基因,搭载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并可能首次应用小米最新研发的固态电池技术。尽管 4 月 SU7 交付量出现轻微下滑,但前 4 个月累计销量突破 10 万辆的表现,为 YU7 的市场推广奠定了用户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股价修复仍面临多重挑战:SU7 Ultra 的质量争议尚未完全平息,YU7 上市后的市场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港股市场整体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风险。不过,考虑到小米现金储备达 1273 亿元,且近期通过配股和债券融资补充了近 600 亿元资金,其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正如瑞银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小米在 AI 眼镜、IoT 生态等领域的布局,正构建起多元化的增长引擎。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当前股价回调或是布局小米智能生态战略红利的较佳时点。
五、机构博弈的关键战场
多空力量的动态对比
截至 5 月 13 日,未平仓卖空股数达 3.62 亿股,对应空头持仓市值 176 亿港元,较 2024 年底增长 80%。但外资机构同期增持 1.2 亿股,显示长期资金对小米战略的认可。这种多空分歧在投资者日活动期间可能达到白热化,需重点关注南下资金流向与期权市场波动率的变化。
估值模型的重构契机
当前市场对小米的估值仍以手机业务为锚点,汽车业务仅给予 500 亿港元估值。若 YU7 上市后销量超预期,机构可能采用分部估值法:手机业务(PE 25 倍)+ 汽车业务(PS 3 倍)+IoT 业务(PE 30 倍),对应合理市值 1.8 万亿港元,较当前水平存在 40% 的重估空间。
结论:把握战略转折点的投资机遇
对于中长期投资者而言,当前股价回调提供了 “用短期波动换取长期价值” 的入场窗口。建议重点关注 5 月 28 日 Q1 财报中汽车业务毛利率、XRING 芯片性能参数、YU7 预售数据等关键指标。若三大信号均超预期,可将目标价上修至 65 港元;反之,若出现两项以上不及预期,需警惕估值回调至 40 港元的风险。总体而言,小米正处于从 “硬件公司” 向 “智能生态平台” 转型的关键期,其股价波动本质上是市场对战略转型成本与收益的再定价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孕育着超额收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