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63.93 0.53%
|
深证成指 12692.32 0.96%
|
恒生指数 25193.35 0.78%
|
纳斯达克 21705.16 0.53%
|
日经225指数 42688.77 -0.33%
|
以太坊信徒 站内编辑
2466 文章
470263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小米财报无可挑剔 但汽车产能跟不上还是大问题
2025年08月24日 03:16    
收藏  
举报

8 月 19 日,小米集团发布的二季度财报,表现近乎 “无可挑剔”。

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 1160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0.5%,连续五个季度刷新历史纪录;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幅 75.4%。核心亮点集中于汽车业务:单季交付 8.1 万辆,收入约 206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比重接近两成。伴随高配车型占比提高,单车均价环比升至 25.4 万元;即便行业深陷价格战,该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仍攀升至 26.4%。这份财报既印证了小米汽车在产品与品牌层面的初期成功,也将产能与交付的现实瓶颈清晰暴露。目前未交付订单超 40 万辆,部分车型提车时间已排至 2026 年秋季,这场销量奇迹能否转化为长期稳定增长,仍是待解之题。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单纯依赖 “以量取胜”。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汽车营收 206 亿元,对应 8.1 万辆交付量,测算单车收入约 25.43 万元,与公司披露的不含税 25.4 万元基本吻合。这意味着销量增长并未以牺牲价格为代价,反而借助 SU7 Ultra 等高配车型,拉动单车均价环比上涨约 1.6 万元。以当季交付规模粗略计算,仅 “产品结构优化” 一项,单季就为汽车业务带来近 13 亿元的收入增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承压的当下,小米能通过结构调整实现 “量价齐升”,实属稀缺难得。

除单价外,汽车业务毛利表现同样稳健。按 26.4% 的毛利率计算,该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约 54.4 亿元,单车毛利空间约 6.7 万元。对比同行,蔚来二季度毛利率仅 20.6%,小鹏汽车更是低至 12.3%。在行业普遍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促销让利影响的周期里,小米能推动毛利率持续上行,背后是高配车型拉动、BOM 成本控制、规模化采购及制造良率提升的综合作用。这一高毛利水平,既验证了小米汽车的产品溢价能力,也体现出其供应链整合与制造效率优势。不过,超 40 万辆的未交付订单中,YU7 系列等待周期普遍超过 50 周。这虽体现出产品的爆款效应,但新能源市场产品更新快、竞品上新密集,过长交付周期可能加剧订单流失风险。销量突破相对容易,更大的挑战在于能否稳定维持 “高均价 + 高毛利” 的结构。高配车型占比的稳定性、选装及软件收入的渗透率、渠道效率与售后体验的一致性,都会影响毛利的持续性。从当前结构看,小米汽车的 “量” 已初步成型,接下来需关注未来 6 至 12 个月这一结构的 “抗扰动能力”。

从财报数据看,小米的增长似乎没有天花板,但现实中产能已成为制约因素。小米全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上半年已完成 15.7 万辆,这意味着下半年需交付 19.3 万辆,月均交付需超 3.3 万辆。但 7 月小米才首次实现单月交付突破 3 万辆,这一数据已接近北京一期工厂的产能上限。按一期工厂 15 万辆的年产能测算,当前 “超负荷生产” 状态下几乎没有冗余空间,任一环节的微小波动都可能打乱整体交付节奏。

北京二期工厂的建设进度,是市场最关注的焦点。在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对二期工厂投产时间未作回应,引发投资人和分析师追问,小米股吧及富途评论区也不断有用户询问 “二期何时投产”。若二期工厂无法在三季度投产,下半年 19.3 万辆的交付任务将面临巨大压力。从车型产能分配看,目前一期工厂部分产能用于生产 YU7,二期工厂则计划全部投产 YU7。但 7 月 YU7 实际交付量仅 6042 辆,未出现明显增长。这表明小米目前仍在 “极限挖掘” 一期工厂的产能,产能分配已形成制约。对于仍处上升期的新车而言,产能爬坡缓慢将直接影响对市场窗口期的把握。产能等同于营收,也就是说,即便订单量再大,也需通过产能转化才能兑现为实际收入。

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比亚迪年销量已超 300 万辆,理想汽车月交付稳定在 4 至 5 万辆区间,小鹏、问界等竞品也在加速扩张。若小米不能尽快解决产能爬坡问题,其在规模竞争中的优势将逐步被稀释。财报所展现的 “销量奇迹”,若无法转化为持续的月度交付能力,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小米二季报虽表现 “亮眼”,但其成长轨迹正受工厂产能制约。未来几个季度,产能释放速度将比销量和毛利率更关键。

除产能外,小米还需应对体系高速扩张带来的效率压力与边际成本上升问题。截至 6 月底,小米在国内已开设 335 家汽车销售门店。以半年 15.7 万辆的交付量计算,单店半年平均交付不足 470 辆,月均交付约 80 辆,远低于理想、蔚来等头部车企的单店效率。销售一线反馈 “20 多名销售守着空店”,可见门店扩张速度已明显快于客流增长。

随着订单集中释放,交付环节也暴露出人手紧张、流程繁琐的问题。部分准车主反映顾问频繁更换、交付周期延长,服务能力未能跟上。财报显示,小米集团二季度销售与行政开支达 54 亿元,同比增长超 20%,其中汽车业务的渠道建设与人员投入是主要原因。这类投入短期内推高了运营成本,但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集团二季度净利润达 108 亿元,但创新业务板块(包含汽车及 AI 业务)仍亏损约 3 亿元。虽较一季度 12 亿元的亏损额大幅收窄,但尚未实现扭亏。若单独拆分汽车业务,扣除集团手机、IoT 业务的 “造血” 支持,汽车业务仍处于 “以量养研” 阶段。也就是说,集团亮眼的净利润更多来自手机与 IoT 业务,而非汽车业务本身。

二季度研发费用达 50 亿元,同比增长约 23%,其中大部分投入智能电动汽车与 AI 相关业务。以 108 亿元净利润对比 50 亿元研发支出,研发费用率约 4.3%,看似可控。但考虑到汽车业务仍需持续投入产线建设、渠道扩张及软件开发,这一比例可能进一步上升。短期盈利能力的改善,无法掩盖未来费用端持续扩张的压力。

更长期的挑战在于,一旦销量红利消退,小米需在质量稳定性、供应链把控、售后体验等方面与传统车企正面竞争。制造业的核心是稳定与精细化,财报所呈现的高毛利与高速增长,只是造车早期的阶段性优势。未来 12 至 24 个月,能否在不牺牲毛利的前提下,消化渠道、研发及管理的摩擦成本,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从 “爆款” 真正走向 “常青”。

小米二季报表现近乎完美:销量亮眼、量价齐升、毛利稳健。但财报背后,是产能束缚、渠道效率承压与汽车业务盈利迟滞的问题。对造车新势力而言,从流量红利迈向制造业本质,是必经阶段。小米已通过第一阶段考验,第二阶段的挑战才刚刚开启。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中国稀土需求充足 龙头企业净利暴增19.5倍
   陆一夫        2025/08/28 02:30
从欺诈质疑到股价反弹 拼多多的“游戏”仍在继续
   流动的沙        2025/08/26 05:23
宣告房地产时代落幕 中国恒大历经16年正式摘牌退市
   陆一夫        2025/08/26 02:53
利润飙近400%、每天卖1000万Labubu 泡泡马特财报太疯狂
   陆一夫        2025/08/20 08:40
小米重返东南亚智能手机王座 四年破局称霸
   子鱼        2025/08/15 04:37
跌落神坛?小米SU7引擎盖门事件背后的估值危机
   流动的沙        2025/05/14 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