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A股公司赴香港上市热潮持续。数据显示,已有76家A股上市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表,排队等待聆讯。
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已有25家A股上市公司在9月公告筹划赴港上市。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商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周四(10月2日),76家A股上市公司已向港交所递表,排队等待聆讯。
报道称,今年已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的A股公司,覆盖了医药生物、通信、食品饮料、汽车、机械设备等多个行业,其中不乏多家知名公司身影,例如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龙头牧原股份、苹果供应链巨头立讯精密等。
彭博社上周五(10月3日)也引述知情人士报道,春秋航空正考虑明年赴港二度上市,已选择摩根大通和瑞银负责相关事宜,预计将筹资数亿美元(1美元约等于1.28新元),上市规模和具体日期尚未确定。不过这家中国廉价航空公司上周六(10月4日)回应称,目前暂无这项计划。
今年以来,已有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达916.89亿港元(152.47亿新元)。彭博社指出,投资者对中国公司重燃兴趣,促使许多陆企考虑在香港发行股票,以筹集资金支持发展。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则认为,A股龙头企业港股上市潮的战略动机,不仅限于融资渠道拓展,也隐含着金融安全与全球竞争力的双重考量。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9月曾透露,香港今年的新股发行规模大幅增长,截至8月底的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六倍,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的同比增幅。“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上半年相关企业集资额占同期总融资额的七成,充分体现出A股与港股市场联动的强劲势头。”
A 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绝非偶然。其核心驱动力远超单纯融资需求:港股作为全球资本 “超级联系人”,为立讯精密等龙头提供了对接国际长线资金的平台,恒瑞医药近百亿港元募资案例便印证了市场承接力。
更深层看,这是企业战略升级的主动选择。半导体、新能源等研发密集型行业,需港股长期资金支撑技术迭代;若羽臣等企业则借上市加速品牌 “出海”,夯实供应链全球化竞争力。安永提及的 “金融安全考量” 亦具深意,通过 “A+H” 模式,企业可对冲单一市场风险,更可借助港股 20 余种融资工具优化资本结构。
港交所的制度适配与市场联动更添助力。上半年 A+H 企业集资占比七成,新规优化后融资灵活性提升,叠加国际资本回流,推动港股融资额同比激增六倍。这股热潮既让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资本加持,也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价值,实现企业发展与市场繁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