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70.6 -0.12%
|
深证成指 12924.13 -0.43%
|
恒生指数 26388.16 1.16%
|
纳斯达克 22141.1 0.45%
|
日经225指数 44768.12 0.89%
|
陆一夫 站内编辑
3862 文章
6185198 阅读
首页  >  要闻 >  股市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反常离奇?为什么宁德时代的港股比A股贵?
2025年09月14日 03:33    
收藏  
举报

通常,同一家公司在港股和 A 股上市,港股股价会比 A 股低,核心原因是 A 股流动性更强。但今年宁德时代打破了这一惯例,其 H 股股价持续比 A 股高 20%-30%。

港股的定价由外资、本地资金和南下资金(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共同决定。宁德时代 H 股的港股通持股比例仅 2% 左右,远低于普通白马股,这意味着 H 股的高溢价,大概率是由不便直接投资 A 股的外资推起来的。

要解释外资为何愿溢价 20% 买宁德时代,不妨先反过来想:会不会是 A 股对宁德时代的估值偏低,港股才是合理估值?这背后,核心是 A 股与外资对科技股的估值逻辑差异,尤其是 A 股投资者的风格偏好问题。

彼得・蒂尔在《从 0 到 1》中,将科技股价值创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从 0 到 1”,验证全新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商业化、规模化可能,比如实验室技术或初创公司的想法;二是 “从 1 到 10”,抓住需求爆发期快速迭代、降本,成为市场龙头,对应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公司;三是 “从 10 到 100”,巩固市场地位、提升盈利,探索新增长曲线,属于大型成熟科技公司。

理论上,“从 10 到 100” 的公司更符合二级市场投资逻辑,但 A 股市场因上市公司习惯在竞争中持续创新,叠加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导向,从不缺 “从 0 到 1” 和 “从 1 到 10” 的投资机会,这使得 A 股科技股投资者更像风险投资,更偏好前两个阶段的标的。

具体来看,A 股科技股投资者分两类:游资和部分散户喜欢炒 “从 0 到 1” 的题材,只要故事空间大、短期无法证伪,哪怕只是 PPT 上的黑科技,也会热炒;专攻科技赛道的机构,则更倾向 “从 1 到 10” 的方向,偏好刚实现技术突破、进入量产阶段且市场空间大的企业。

2018-2021 年的宁德时代,正处于 “从 1 到 10” 阶段 —— 锂电池技术成熟后进入规模效应期,叠加下游电动车渗透率高增长,造就了其 “宁王” 的投资神话。但 2022 年起,宁德时代进入 “从 10 到 100” 阶段,行业地位更稳固,财务指标更优,净资产收益率从 2020 年的 12% 升至 2024 年的 24%,对 A 股投资者的吸引力却大幅下降,市净率(PB)从 21 倍跌至 4 倍。

原因很简单:A 股投资者会把这个阶段的公司归为制造业,而非科技股。在 A 股,处于稳定增长期的大市值制造业公司,PB 普遍就在这个水平,即便台积电在 A 股上市,估值大概率也要打八折。与此同时,2022 年后锂电池行业遭遇中国制造业常见的下行周期,叠加前期过度投资导致竞争格局恶化,大量锂电企业被从 “科技股” 划入 “周期制造业股”,进一步拉低了估值预期。

但实际上,宁德时代的成长性数据和财务指标,几乎没受行业下行周期的影响。等到它在港股上市,国际市场的估值体系差异就显现出来,最终表现为 H 股的反常溢价。从外资券商数据看,此次买入宁德时代 H 股的外资中,韩国资金占比不低。韩国资金向来偏爱科技股投资,当年特斯拉股价争议极大时,他们就持续买入;近半年韩国资金减持特斯拉后,部分资金流向了宁德时代 —— 在他们眼中,宁德时代是典型的科技股。

眼下,不只是宁德时代,整个锂电池行业的头部公司都已走出下行周期。2025 年二季度,电池价格企稳,原材料降价和产能利用率(稼动率)提升带来了盈利弹性,头部公司该季度的单位盈利均超市场预期。

从需求端看,二季度行业呈现 “淡季不淡” 的态势,国内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车用电池需求,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则刺激了储能电池的备货需求。更关键的是供给端:近年来电池行业供给持续收缩,无论是 “固定资产 + 在建工程” 增速,还是资本开支增速,都明显下降,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现金流充足、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高的头部企业。供需改善让头部企业牢牢掌握了电池定价权,即便上游原材料降价,电池价格仍能保持坚挺,且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远高于尾部企业。

展望未来,锂电池行业还有多个增长发力点,商用车、AI 数据中心、储能等领域的出货量有望持续增长;2025 年下半年,中国电池企业的海外产能将密集投产,能分摊前期的固定费用,头部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行业还在 “反内卷”—— 虽然没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但新能源各板块高度市场化,技术升级快、市场集中度高,锂电池行业最有可能从持续的 “反内卷” 中受益。

此外,锂电池行业内部仍有 “从 0 到 1” 的机会,那就是固态电池。目前固态电池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向商用技术转化的关键期,一旦突破规模化量产能力,电动车、机器人、无人机、消费电子等产品的续航焦虑将彻底解决,安全性也会提升,产业化空间极大。从当前研发投入进度看,这一机会大概率还是由现有头部企业把握。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908期
   鲁克        2025/09/08 04:11
小红书盈利潜力快速爆发 2025年利润预期高达30亿美元
   以太坊信徒        2025/09/05 08:54
悬崖上的A股:3731点的“生死”考验
   币海独步者        2025/09/04 08:24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901期
   鲁克        2025/09/01 04:25
宣告房地产时代落幕 中国恒大历经16年正式摘牌退市
   陆一夫        2025/08/26 02:53
上市首日涨14%!宁德时代:全球最大IPO引发关注
   币海独步者        2025/05/20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