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还在上海苦苦攥钱、立flag“一定要上车”的北漂、沪漂朋友,如今房价跌了20%-30%后,反而彻底沉默了。最近听说中央又在酝酿新一轮楼市刺激政策,我忍不住去问一位还在观望的朋友:“这回总该动手了吧?”
他淡淡回了句:“再等等,反正租金已经跌了三成,房价估计还能再降。”
这种心态,如今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比比皆是。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北京正在研究一项全国性的楼市新政,可能包括: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给新购房者发抵押贷款补贴、提高个税退税额度、进一步降低交易税费等。这套方案从今年三季度就开始内部讨论,却直到现在才露出冰山一角。
问题是,这已经是过去14个月里的第三轮“救市”了。
2024年9月24日那次被市场称为“924新政”的超级组合拳(降息、降准、降首付、降存量房贷利率),一度让大家以为楼市要王者归来。结果呢?
股市嗨了,GDP保住了,唯独楼市依然“扶不起”。

数据最无情:
2025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跌幅扩大到23%,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跌幅分别达到24%和26%;传统“金九银十”彻底失灵,9-10月投资和销售同比跌幅分别创下四年来新低。
行业更是一片哀鸿:
今年6月以来,平均每周就有一家房企董事长被换掉;
过去四年已有超30家房企从A股、港股退市,本周大悦城地产也正式挥手告别资本市场;
连万科这样有国资背景的龙头,前三季度都净亏280亿。
楼市持续冰封,已经拖累地方财政、银行资产质量和全社会信心,形成一个清晰的负反馈循环:
房价跌 → 买家观望 → 成交萎缩 → 土地无人拍 → 地方没钱 → 基建和就业受影响 → 居民更不敢买房 → 房价继续跌。
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为什么迟迟不出手?
野村证券陆挺给出了三种猜测:担心加码刺激导致股市泡沫、寄希望于股市财富效应拉动消费、以及高层精力被“十五五”规划牵制。
但无论原因是什么,时间已经不多了。
过去几个月,北京、上海、深圳虽已大幅松绑限购,却采取“挤牙膏”方式,反而强化了“再等等更便宜”的市场预期。很多人现在的逻辑很简单:连中央都在反复出手救市,说明底还没到,那我为什么不继续等?

这轮可能到来的新政,力度大概率仍会小,但效果大概率仍会打折,原因有三:
需求端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年轻一代对“买房上车”的信仰正在瓦解,他们更担心就业、收入和生育成本,而非“错过这一轮房价”。当住房从“保值资产”退化为“消费品”,再多的补贴也很难把真正的购买力拉回来。
供给端烂尾和信任危机还没解决。只要还有大量期房烂尾、房企暴雷的案例摆在那,普通人就不敢轻易接盘。补贴可以降低买房成本,却无法修复市场信心。
最重要的是,中央其实早已不想再回到“房地产绑架经济”的老路。“十五五”规划里,房地产的定位已经从“支柱产业”降级为“构建新发展模式”,核心是去金融化、去杠杆化、降低其对GDP的贡献。这意味着未来所有救市动作都会带“刹车”,不可能再出现2009年、2016年那种不计后果的大水漫灌。
所以,短期看,这轮新政顶多能让成交量反弹几个月,很难扭转房价下行趋势;中长期看,中国楼市大概率会走向日本式的“缓慢去泡沫”:房价不再暴涨,但也不会崩盘,成交长期低迷,租金回报率慢慢回归合理区间。
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苦苦等“大底”,不如接受一个新现实:
住房正在从“投资品”变回“消费品”。当这一认知成为社会共识那天,才是楼市真正触底之日。
而那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远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