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43.6 1.14%
|
深证成指 12571.37 2.25%
|
恒生指数 24998.82 -0.81%
|
纳斯达克 21718.44 0.59%
|
日经225指数 42828.79 0.73%
|
股海柠檬精 初级编辑
337 文章
418458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小鹏汽车创业故事:我不适合花天酒地 我只适合再次创业
2025年08月28日 09:06    
收藏  
举报

两天前,罗永浩发布了视频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二期,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对谈。

“经验无法让你不犯错,但能让你知道错在哪”

何小鹏表示,很多创业者反复踩的坑,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无知,而是即使听过那些前辈挨刀的教训,真正轮到自己时仍然难以避免。最关键的差别或许只是,当你跌倒时,你能否意识到自己跌得不冤。这种认知不是靠听故事学来的,而是靠真刀实枪的失败刻在骨子里的。正如他说:“历史会重现,是因为科技、环境在变,但人的本质和错误的内核没变。”

“我对汽车是真的眼睛会发光”

外界常以为小鹏汽车是何小鹏有钱之后的一拍脑袋的激情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2014年以投资人身份参与小鹏汽车的创立,一开始并不打算全职参与。作为一位谨慎的工程师型创业者,他对互联网人做大型硬件的难度有着清醒认知。他表示:“互联网做项目,三年干到A,五年干到B,这种节奏进不了造车业。硬件根本不是这套逻辑。”

但一个朋友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想法。那位老友说:“我发现你聊汽车的时候,眼睛是发光的。”这一句外人的观察,反而让何小鹏意识到,也许自己对这件事的热情,早已超过了理性所能压抑的程度。于是,从排斥到怀疑,从旁观到热爱,一种渐进的热情逐渐堆积成行动的决心。

“我觉得我不适合移民、不适合花天酒地,我只适合再次创业”

2017年,小鹏正式卸下投资人身份,成为小鹏汽车的CEO。他形容那个阶段,是排除法之后的自我定位。他看着身边赚了很多钱、休息两三年的朋友,逐一请教他们下一段人生怎么规划。聊完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投资,不适合退休,更不适合无所事事。他问自己:“那我还能干嘛?”

他选择了难度200分的选项——造车。他说:“如果每个创业都算100分的难度,那造车就是200分。”但也正是这种最难的选择,反而让他燃起了最大的斗志。

“从造浏览器到造汽车,中间隔着一次人格重塑”

回到一线后,他经历的第一个冲击,是互联网人的迷之自信。他举了个例子,有位同事提议,拿辆玛莎拉蒂让团队照着做一辆出来,不用太高端,做到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行。

听上去是玩笑,其实是那一代互联网创业者普遍的底层心态——认为自己代表先进生产力。这种心态,在电商击溃传统零售、互联网席卷广告传媒的年代并不难理解。但到了造车,问题就来了。他说:“硬件的节奏不一样,链条更长,标准更高。”

而在顺境里做出理性决策,比在逆境中咬牙坚持更难。何小鹏坦白,真正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在顺境中不抽风,不乱决策。

“40岁,我决定再做一轮长跑”

2017年,40岁的何小鹏,选择了一场可能长达二十年的新战役。在和罗永浩的对谈中,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到40岁这个节点,一个人刚好有能力、有经验,也仍保有精力和信念,可以再跑一次长距离。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靠着鸡汤杂志激发梦想的小男孩,而是一个经历过起伏、穿越泡沫、理解人性,也依然热爱技术与创造的成熟创业者。他知道这条路更难、更慢、更重,但也更值得。他说:“既然已经解决了财富问题,就去挑战一个更难的目标吧。”

“那一脚电门下去,我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在何小鹏第一次试驾特斯拉之后,他感受到了一种几乎身体层面的震撼——电动车不仅跑得快,而且静谧、丝滑、优雅。他说:“我以前开路虎,车一吼就震耳欲聋。但特斯拉的加速又快又安静,连音乐听起来都更悦耳了。”

更深的认知来自朋友的亲身体验,一位玩遍豪车的互联网老板,试驾特斯拉之后,第一次在红绿灯下,默默无声地甩开一辆三四百万的豪车。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科技,那些轰鸣的排气管,是古代的土味。”

从此,那位朋友彻底戒掉了汽油跑车,特斯拉出一辆买一辆,直到国产新能源崛起。这类由体验驱动的信仰转换,让何小鹏意识到,造出一台好车,是可以做到的。而他,也许可以。

“做硬件,是感知世界方式的再进化”

从UC时代的浏览器产品经理,到小鹏汽车的造车人,何小鹏的角色发生了彻底变化。他说,软件产品经理更多是在触碰“视听交互”“信息效率”层面的感知,而汽车这种大型硬件,带来的是物理世界层面的全感官革命,例如听觉的极静,,触觉的推背感,空间的包裹性与心理安全感。

他说:“我后来意识到,做硬件和软件,是可以改变一个人五感甚至超越五感的。”这让他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产品成就感——在数字世界中训练出来的想象力,终于可以在现实世界里落地为质感。“真正在意软件体验的人,会自己去做硬件。”——这句Alan Kay的名言,终于在他身上有了清晰的注脚。

“大部分劝我别做车的,都是干过硬件的人”

在决定全职投身造车这件事上,何小鹏坦言,劝他的人分三拨。互联网和投资圈的朋友们大多鼓励说,这也能做,那也能做。对硬件不了解的人觉得不靠谱,但又说不出口。真正干过硬件的人集体反对,说你会后悔的。

雷军就是其中一位。何小鹏半开玩笑地回忆:“他说你想害一个朋友,就劝他去造车。”但最终他仍然“follow heart”——跟随内心的热爱去选最难的赛道。他解释说:“第一代创业者都有夸张到1000倍的愿景,第二代创业者却越来越现实。”而他,不愿在第二次创业中只做减法、只算回报,他想再疯狂一次。

“这个名字不是情怀,是现实逼出来的”

何小鹏和罗永浩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件事,品牌命名,是创业者容易忽视、但极可能踩坑的第一步。

聊起小鹏汽车这个名字的来历,何小鹏笑着透露:“其实本来叫‘橙子汽车’。”结果因为一个洗车店已经注册了该商标,要价两三百万转让,他们买不起,于是改了。没想到小鹏这个名字一出,瞬间引发热议。何小鹏说:“阿里的创始人第一时间找我谈心,说你到底想干嘛?”

在中国,用创始人名字做品牌,总让人感觉太个人化,甚至带着一丝自恋。而在海外,这却极其普遍,Elon Musk的特斯拉、Steve Jobs的NeXT、Hugo Boss、Ford,甚至Manscaped。

何小鹏说:“我觉得是文化的差异。我们经历了长期的集体主义时代,用名字会让人觉得不自然。”

罗永浩回忆自己当年教育创业时,草率用了老罗和他的朋友们作为公司名,后来生意做得不错,却因为名字强绑定了个人形象,导致收购者却步:“中国文化里,企业用了创始人名字,创始人就永远不能离开。”何小鹏听完笑着说:“幸亏我也没考虑过把小鹏卖掉。”

“品牌是可以熬出来的”

小鹏这个名字的争议,一直伴随品牌头几年。无数好心人劝他改名,说只要换掉销量能翻一倍。他说:“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其实中国人对品牌的接受,是靠重复,重复一万次,大家也就习惯了。”

他们在海外市场将小鹏改名为“Xpeng”,反而被评价为国际范儿十足。国内用户则在几年的产品迭代与营销渗透中,慢慢接受并认可了这个名字。他总结:“品牌,是可以熬出来的。”

就像小米,起初被吐槽“土,low”,最后也能卖出百万级的高端车型,品牌靠的不只是名字,而是一以贯之的用户价值。但他说得很实在:“商标注册下来、域名拿到手、还没人抢,就这一个名字能用,我们就用了。”

“产品经理最忌讳的,就是以为自己不会再失败”

罗永浩问何小鹏:“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次造车失败了,会把你前半生的名声都搭进去?”何小鹏坦言:“从来没担心过。”

他自称是产品经理出身,信仰的是概率与清零。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不是靠一次成功立足,而是永远愿意归零、愿赌服输、重新出发。他说:“如果你10个产品只能成1个,那你就做好10个。哪怕做到后面变成10中2、10中3,那也正常。”

他淡定地说:“成功是有概率的,失败是日常的。”这种出身产品一线的去人格化成功观,反倒让他在第二次创业里更从容。

“品牌认知,要有一刀切的锐度”

当话题转到品牌定位,罗永浩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你觉得小鹏汽车能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它是为谁造的车?”

他举了理想汽车的例子,不管车型怎么变、用户怎么扩,家庭用车这四个字始终如一,心智认知清晰,广告打得再酷,也永远是围绕家庭场景来做故事。

何小鹏坦言,小鹏汽车确实在品牌锤炼上走过一些弯路。早期他们强调的是技术驱动,智能汽车,但后来发现,技术这个词太泛了,无法形成强势区隔。于是他们逐渐收窄为两个关键词,科技和时尚。目标人群也定位在偏年轻、15-30万价格区间、偏好科技与个性表达的一代消费者。

“我不想靠喊出一句口号来活下去”

不过,何小鹏也提到,虽然他们正在品牌聚焦上不断试错和迭代,但他并不倾向于找一句话活下去的定位方式。他说:“我不太愿意在定位的长板上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点。”我更愿意在边界上做减法。”

他的逻辑是,未来汽车不是靠一个概念活着,而是一个长期进化的平台。虽然这套思路未必像家庭用车,安全第一这些简洁口号那样容易传播,但它更贴近他对未来科技汽车的理解——不是一个定义打天下,而是不断演化,动态生成。

“重回一线,是因为不下场就会成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谈及为何在企业走到关键节点后重回前线、亲自兼任CEO,何小鹏坦言,这并不是一开始的规划。最初他作为投资人加入,给予创始团队充分信任,也配置了很多牛人高管。但事实证明,在汽车这样一门复杂且高度协同的重资产行业,所谓牛人搭班子的放权模式并不奏效。

何小鹏表示:“互联网项目之间不用强交叉,但汽车是上百工种、几十亿投入的系统性工程,一个点配合不好就出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不亲自到一线,听到的信息往往已经被层层过滤,最终成为整个公司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电驰天下:中国如何悄然重塑全球汽车版图
   币海独步者        2025/08/28 04:56
值得关注的五大全球行业及其如何影响未来
   币海独步者        2025/08/22 05:28
中瑞矿企启动阿根廷15万吨级盐湖提锂
   子鱼        2025/08/15 03:16
奔驰老总抨击中国“内卷” 正对整个行业利润造成冲击
   以太坊信徒        2025/08/12 03:36
1200亿关税重压 全球车业艰难转身
   林天心        2025/08/11 04:01
懂车帝测试的公平性如何?为何车企集体失声?
   罗斯巴德        2025/07/29 04:30
中国对8项电池关键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子鱼        2025/07/21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