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揭开了这家中国电动汽车巨头的阶段性挑战:净利润同比下降33%至78亿元人民币(约合11亿美元),不仅低于去年同期的116亿元,也未达分析师预期的96亿元。
尽管环比较二季度的63.6亿元有所改善,但这一业绩仍凸显出国内电动汽车市场激烈竞争与政策调控下,比亚迪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技术突破的紧迫性。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生产商,比亚迪长期是特斯拉的核心全球竞争对手,且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今年以来国内新电动汽车销量中约30%来自该品牌),但高速增长期过后,其增长动能逐渐放缓,叠加外部环境变化,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与政策调整是比亚迪短期盈利承压的核心原因。今年二季度起,北京针对电动汽车行业过度折扣、供应商付款不规范等行为开展整治,直接影响了比亚迪的盈利表现,当时其业绩已不及预期。

而吉利等本土车企的持续发力,进一步挤压了市场空间,导致公司增长节奏放缓。市场信心也随之受到影响,比亚迪股价自5月创下历史新高(当时因电池充电与无人驾驶技术突破提振市场情绪)后,已累计下跌超30%,投资者对其短期盈利韧性的担忧逐步显现。
在此背景下,海外市场成为比亚迪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抓手,其全球化布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目前,比亚迪已在巴西、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及乌兹别克斯坦落地生产基地,构建起覆盖多区域的海外制造网络;为解决汽车出口的物流瓶颈,公司还在组建一支由八艘专用船舶构成的运输船队,专门用于车辆跨境运输,为海外销量规模化增长铺路。
从数据来看,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据上海汽车咨询公司 Automobility 统计,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4%至70.5万辆,距离全年80万-100万辆的海外交付目标已近在咫尺。
更长远来看,比亚迪制定了年销量1000万辆的目标,其中明确有一半将来自中国以外市场,海外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海外市场的规模化扩张,技术创新仍是比亚迪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分析师预计,未来数月公司将陆续公布多项技术突破,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新车型。
该技术以凝胶状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可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优化车辆续航表现,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核心痛点。
同时,比亚迪也在测试特斯拉首创的 “千兆铸造” 技术,通过9000吨压力将车辆底盘一体铸造成型,省去72个零部件的安装步骤,既能减轻车身重量以降低能耗,又能简化生产流程、提升制造效率。
此外,面对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已使用七年的 “龙颜” 设计产生审美疲劳的问题,比亚迪计划在 2026 年进行全面设计改版,里昂证券中国工业研究联席主管冯晓指出,“产品外观的重新设计,是比亚迪应对今年市场挑战的更根本举措”,旨在通过焕新形象重获消费者青睐。
财务数据层面,比亚迪三季度营收195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低于分析师预测的2160亿元,但毛利率指标呈现积极信号:较二季度的16.27%提升至17.6%,尽管仍低于去年同期的21.89%,但这一改善已清晰反映出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
高端车型及海外市场产品的占比提升,正逐步对冲国内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压力,为盈利修复提供支撑。从行业维度看,比亚迪的海外扩张也与中国汽车出口的整体趋势高度契合。
2023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且出口结构正从传统内燃机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加速转型,今年以来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出口总量的比例已达35%,远超2023年和2024年约20%的水平.
而比亚迪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推动者,占据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的约40%,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格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总体来看,比亚迪第三季度的业绩下滑反映了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但其在海外市场和前沿技术上的战略布局,展现了应对挑战的决心。公司预计2025年总销量将达到460万辆,并设定了长期年销1000万辆的目标,其中一半来自海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