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启动一项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目标是在2027年底前将全国充电能力翻一番,建成总计2800万个充电设施。
这一项由国家发改委周三公布的行动计划,旨在彻底解决困扰电动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并以此为杠杆,撬动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增长。扩建后的充电网络预计将提供超过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足以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的日常需求。
该计划的核心是大幅提升快速充电能力。到2027年,中国城市地区将新增160万个直流快速充电桩,其中包括10万个大功率充电桩。此举直指当前充电网络的关键短板:分布不均与效率低下。
国家发改委坦承,尽管近年来充电设施建设迅猛,截至8月底已达到1735万个,同比增长53.5%,但公共网络布局失衡、居民区充电服务不足、电力供应支撑薄弱以及运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
《人民日报》近期报道,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点和农村地区的充电设施短缺问题尤为严重,成为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瓶颈。
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新计划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27年底,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或升级4万支60千瓦以上的超快速充电枪,除高海拔和高寒等特殊地区外,实现所有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同时,针对广大的农村市场,将在尚未配备公共充电桩的乡镇安装至少1.4万个直流充电桩,以期实现农村地区的充电网络全覆盖。此外,还将在1000个居住小区试点建设私人充电设施,推动私人充电桩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维护,从源头上缓解“回家无处充电”的难题。
此次扩张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的升级。计划要求对已使用八年以上或输出电压低于800伏的老旧充电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或更换,以确保整个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将大力推动车辆到电网(V2G)技术的大规模试验。计划安装超过5000个双向充放电装置,反向放电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时。这意味着未来的电动汽车不仅能作为交通工具,还能成为移动的储能单元,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将电力反馈回电网,参与电力系统的调峰,这将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稳定性。
为确保这一宏大蓝图的落地,国家发改委要求地方政府制定与国家目标相衔接的三年行动计划,并强调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都将获得平等待遇,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和运营。
同时,政府还将加快配电网络的升级改造,通过移动应用和网站优化在线充电服务体验,并推动充电定价机制的标准化,以提高透明度和用户满意度。
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数据显示,截至9月,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占国内乘用车零售量的比重已达57.8%,已成为拉动内需的关键引擎。
随着出口的持续增长,电动汽车已成为中国的又一张“国家名片”。然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从高速公路到偏远乡镇,从城市小区到电网互动,一个无缝、高效、智能的充电网络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