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这种过去在金矿里被矿工随手扔掉的“黑石头”,如今正悄然成为大国角力的新筹码。它不闪亮,也不喧哗,却在子弹、穿甲弹和军用阻燃材料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没有它,现代武器的性能会大打折扣。正因如此,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深入的今天,锑从工业配角一跃成了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2024年12月。中国宣布全面禁止向美国出口锑,作为对美方长期限制高端技术对华出口的反制。这一招看似针对一种小众金属,实则精准打击了美国军工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全球约60%的锑产自中国,其余主要来自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缅甸,而美国本土已近四十年没有规模化开采锑矿。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了低价进口,国内矿山陆续关闭,冶炼能力萎缩,国家战略储备也多年未系统补充。当供应突然中断,整个防务体系顿时陷入被动。
市场迅速作出反应。锑价从2023年初每公吨约1.6万美元一路飙升,到2025年秋已突破6万美元,涨幅近三倍。与此同时,乌克兰战争与加沙冲突持续消耗北约国家的弹药库存,军工企业对锑的需求急剧上升,供需缺口迅速扩大。曾经被当作废料处理的矿物,一夜之间成了比黄金更抢手的战略物资。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政府不得不紧急行动。2025年9月,国防部罕见地直接介入资源领域,宣布投入4300万美元加速阿拉斯加一处锑矿项目的开发,并与国内唯一具备完整锑冶炼能力的企业——美国锑业公司(U.S. Antimony)——签署价值2.45亿美元的供货合同,用于充实国家战略储备。该公司随即重启蒙大拿州一座上世纪80年代因无法抗衡中国低价而关停的矿山,并扩建其在爱达荷的冶炼厂。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Felix Gold也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附近的“宝藏溪”探获高品位地表锑矿,计划年内启动开采。
尽管中美在2025年11月初达成阶段性贸易休战,中方同意暂时恢复对美锑出口一年,但明确附加了“不得用于军事用途”的限制。这意味着,即便商业渠道恢复,美国军方仍无法合法使用中国产锑。在此背景下,美国锑业并未放缓本土开发节奏,反而加快在阿拉斯加的勘探步伐,显示出其对供应链安全的长期布局远重于短期政策波动。

这场围绕锑的争夺,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的缩影。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将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外包,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中国则逐步建立起从采矿、冶炼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事实上的主导地位。如今,在“去风险化”成为主流战略的背景下,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忽视的“小金属”。它们或许年产不过十几万吨,市场规模有限,但一旦嵌入国防或高科技制造体系,就具备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当然,重建本土供应链并非易事。技术上,从勘探到投产动辄需要五到十年;经济上,高昂的成本短期内难以与进口竞争;社会层面,阻力同样真实存在。阿拉斯加的项目虽靠近费尔班克斯,交通便利,却也因此面临更强的社区反弹:狗拉雪橇选手抱怨矿区阻碍训练路线,北极光旅游经营者担忧夜间灯光破坏观星体验,环保组织则批评开发可能破坏脆弱生态。这些矛盾揭示了一个现实:国家安全与地方生活之间的张力,往往比想象中更难调和。
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锑的困境标志着大国竞争正从芯片、人工智能等显性技术领域,向更基础、更隐蔽的原材料层面延伸。未来,任何具备军事或战略应用属性的关键矿产——无论其是否广为人知——都可能成为制裁与反制的工具。这迫使各国重新定义“关键资源”:不再只看市场规模,而更看重其在安全链条中的不可替代性。
事实上,美国推动锑的本土化,不只是应对眼前短缺的应急之举,更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友岸供应链”体系。这一战略意图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上,也反映在对历史矿点的重新激活中。例如,美国锑业在阿拉斯加的勘探,正是基于上世纪地质调查记录的含锑金矿线索,试图从昔日被忽略的尾矿或废弃矿道中挖掘新价值。
说到底,阿拉斯加山野间那些暗灰色的辉锑矿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意义。它们是美国试图夺回战略主动权的象征,也是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的缩影。在这个资源日益武器化的时代,谁能在看似不起眼的“小金属”上掌握主动,谁就可能在下一轮大国博弈中占据先机。而这场静默的争夺,才刚刚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