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暂停对中国海运和造船业征收港口附加费,为期一年。
这一决定虽暂时缓解了中美在航运领域的紧张关系,却在美国国内激起了激烈争论,暴露出政府、产业界与劳工团体在如何应对中国产业主导地位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这项费用原定于10月14日生效,源于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劳工组织发起的“301条款”调查,指控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补贴帮助本国船企在全球造船市场获取不公平优势。
根据原方案,三类船舶将被征收费用:由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在中国建造的船舶,以及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每一项都精准指向中国海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然而,仅实施不到一个月,政策便被按下暂停键,并启动为期一天的公众意见征询。短短时间内,大量反馈涌入,清晰勾勒出利益相关方立场的两极分化。

航运与物流行业普遍欢迎暂停措施。太平洋商船协会主席迈克·雅各布称,此举为“继续推进当前议程中的讨论”争取了宝贵时间,并重申联邦对海运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才是振兴美国航运业的根本。
华伦纽斯·威廉森公司首席执行官拉塞·克里斯托弗森认为,暂停提供了确定性,有助于企业做出长期投资决策。交通运输研究所则强调,一支强大的美国船队——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航线——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政策反复只会削弱这一能力。
然而,工会阵营反应强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联合国际机械师协会、电工兄弟会及锅炉工兄弟会发表联合声明,直指暂停是“短视之举”,警告这将再次让工人、造船厂和国家安全利益“被边缘化”。他们担忧,一旦放松压力,重建美国本土造船能力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部分战略分析人士的批评更为尖锐。美国海军联盟海事战略中心研究员亨特·斯泰尔斯称该决定是“重大战略错误”,理由是中国此前对港口收费的激烈反应恰恰证明此类措施有效触动了其敏感神经。在他看来,暂停等于主动放弃了一个难得的施压杠杆。
事实上,即便短暂实施,该政策已引发连锁反应。美国航运公司马森透露,仅三周内因中国对等反制措施损失640万美元;而中国国企中远集团每年则可能面临约15亿美元的美国港口收费。这种相互伤害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交织,也说明单边制裁极易引发反噬。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结构性失衡。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承接的全球新船订单占比高达53%,在液化天然气船、集装箱船等高端领域亦占据主导。
这种压倒性优势不仅关乎经济竞争力,更牵涉战时海上运输、能源安全与供应链韧性等国家战略议题。批评者指出,若不能有效遏制这一趋势,美国将在关键海运能力上长期受制于人。
如今,尽管中美达成临时休战,但核心矛盾并未化解。暂停究竟是务实调整,为后续谈判创造空间?这一争议背后,实则是美国在“对抗”与“共存”之间的艰难权衡。一方面,政界与劳工要求强硬回击所谓“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界呼吁避免破坏本已脆弱的全球物流体系。
随着公众评论期结束,这场争论已超越政策本身,演变为对美国海上战略的拷问。支持暂停者认为,这是重建海上力量的理性调整,通过争取时间吸引联邦投资、稳定市场预期,方能构筑长期竞争力。
反对者则坚信,这是对中国根深蒂固工业优势的妥协,一旦失去政策压力,美国造船业将更难收复失地。两种观点的碰撞,实则指向一个更根本的命题:在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对抗与合作的边界应如何划定?
中美同步暂停互征港口费的举动,虽暂时缓和了贸易紧张,但并未解决核心矛盾。中国造船业的份额优势源于多年技术积累与产业集群效应,单一关税手段难以撼动;而美国造船业的复苏需要的不仅是贸易保护,更需破解投资不足、技术断层等结构性难题。
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暂停令将美国的战略困境暴露无遗:既渴望恢复海上领导地位,又不愿承受短期成本;既不满中国的产业主导,又缺乏有效替代方案。
这场围绕港口费的博弈,本质上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期的缩影。随着公众评论期结束,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重新评估政策走向。
但无论最终决定如何,这场风波已清晰揭示:在面对中国系统性产业优势时,美国尚未形成统一、可持续的战略路径。而在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的宏大叙事中,这场分歧或许只是美国应对新兴产业力量崛起的众多困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