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头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中荷供应争端持续升温。11月8日,中国商务部回应荷兰经济部长言论,敦促荷兰尽快提出实质性建设性方案并采取实际行动,强调“表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中方同时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以推动问题解决。

争端源于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Wingtech)在荷业务。随后,中国对部分安世芯片实施出口限制,波及欧洲多家汽车制造商。安世产品广泛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供应链中断引发全球关注。中国此前表示,可在特定条件下豁免出口,目前部分企业已获许可。
11月6日,荷兰经济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荷中已展开建设性对话,他相信中国供应的芯片将于数日内交付欧洲及其他客户,并承诺荷兰将“支持进展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
据彭博社11月7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若中国芯片恢复交付在未来几天内得到证实,荷兰政府最早下周将暂停对安世的接管行政令。不过,该消息尚未获安世官方证实。
这场争端本质上是中美科技博弈在欧洲的延伸,荷兰夹在盟友义务与供应链现实之间左右为难。短期看,磋商与暂缓接管有望缓解汽车产业危机;长远看,地缘政治风险已深刻重塑全球半导体版图,企业必须加速供应链多元化,避免单一节点掣肘。荷兰的“信心”与中国要求的“行动”之间,关键在于互信重建——口头承诺易,实际让步难。
总体而言,短期内汽车业首当其冲,全球产量已受波及;长期看,此事件加速“供应链韧性”转型,但成本高企(预计企业多出数百亿美元)。
安世争端不仅是中荷双边摩擦,更是全球半导体生态的警钟:在美中脱钩浪潮下,欧洲如荷兰的“骑墙”策略难以为继。短期恢复供应可止血,但根源在于互信缺失——荷兰的“国家安全”借口与中国“合法权益”诉求间,需第三方(如WTO)调解。长远,企业应拥抱多源化,而非被动应对;否则,类似危机将常态化,拖累电动车等绿色转型。乐观地说,此次磋商或成范例,推动更公平的科技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