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多个城市涌现出名为“人民咖啡馆”的连锁店,已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场所。这些门店以“用咖啡诠释中国故事”为主题,在20个城市开设了约30家分店。店内装饰采用搪瓷杯、五角星等经典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有些门店甚至张贴“解放台湾”等海报,导致部分顾客误以为这是国有企业。但实际上,这家咖啡馆的运营方是上海的一家民营公司——要潮文化。

官方媒体对此表达了不满。11月7日,人民网刊发评论文章指出,“人民”一词带有强烈的公共性和政治意义,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情感和公共利益,不能随意挪用或亵渎。文章强调,商业营销可以追求创新,但必须坚守底线。要潮文化公司此前多次尝试注册“人民咖啡馆”商标,却均遭驳回,这已明确显示了相关部门的立场。公司却利用“潮人民咖啡馆”和“要潮人民咖啡馆”等已注册商标,实际运营“人民咖啡馆”,这被视为对法律法规和公众情感的漠视。
面对批评,要潮文化公司于11月8日发出致歉声明。公司表示,品牌初衷是对“人民”一词的敬重和珍惜。今后,他们将严格遵守注册商标规范,在中国大陆地区统一调整为“要潮人民咖啡馆”,而香港、澳门及海外门店则继续使用“人民咖啡馆”。同时,公司承诺全面整改相关物料。
网络上,舆论反应不一。有些网友对这种借用红色符号、定价较高的咖啡馆持负面态度,认为这是消费爱国情怀。还有人爆料,部分门店在处理差评时回应称“说咖啡不好喝就不是中国人”,引发更多不满。另外,一些网友质疑港澳及海外门店的名称保留:“难道在港澳就能随意使用‘人民’了?”
这个事件凸显了在中国商业环境中,使用带有政治或文化象征的词汇时,需要特别谨慎。“人民”一词确实承载着历史和情感重量,官媒的批评反映出对公共符号保护的重视,这有助于维护社会共识。但从商业角度看,要潮文化的营销策略虽有争议,却也体现了文化元素的创新融合——前提是尊重边界。公司快速回应并整改是明智之举,避免了进一步冲突。总体上,这提醒企业,创意营销应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尤其在敏感领域,避免无意中制造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