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重创大宗商品市场,北半球热浪、干旱、暴雨、洪灾交织,南半球遭遇世纪严寒,中国东北地区空调需求激增。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极端天气是未来十年最大风险,推高农产品、能源与工业品价格。2024年全球商品价格波动性上升15%,企业与投资者通过期货、期权及天气指数衍生品对冲气候风险。
2025年气候事件可能使全球GDP损失0.5%。有人建议灵活运用衍生品锁定成本,确保市场稳定。
极端天气对大宗商品影响深远。2021年西欧洪水与河南特大暴雨,降雨量达平时数月之和,农产品价格飙升。《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显示,1961至2020年中国极端降水与高温事件增加,气候风险指数上升58%。
2024年全球热浪导致咖啡与可可产量下降,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涨30%,达每磅2.60美元。2010年俄罗斯干旱限制小麦出口,全球小麦价格大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石油生产,原油价格飙升。
2024年高温引发中国电荒,煤炭价格上涨10%,因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削减产能,备用电源不足。
农业首当其冲。2024年秋粮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与暴雨威胁产量,玉米期货价格因2019年台风减产预期上涨15%。
热带作物如咖啡、棕榈油与橡胶受高温与降水影响,巴西与越南产量下降10%。能源市场同样承压,高温推高用电需求,2024年煤炭运输需求增8%,干散货运价上涨5%。
工业品生产受限,高温导致局部地区优先保障居民用电,工厂停产推高有色金属价格3%。航运受海洋变暖影响,运河干旱减少船舶通行,2024年运力下降5%,推高物流成本10%。
衍生品成为应对气候风险的关键。期货与期权帮助企业锁定价格,玉米种植户通过卖出套期保值降低减产损失。
天气指数衍生品以温度、降雨等为标的,2024年中国场外市场推出温度指数保险,覆盖农业与能源行业。天气衍生品结合气象与金融,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减少能源与交通损失。
2024年9月,中国气象局推出金融气象指数服务平台,服务银行、保险与期货行业,优化风险管理。海外经验显示,农业、电力与旅游行业广泛使用天气衍生品,
美国CFTC报告称,极端天气推高保证金要求,扰动市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