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英镑被认为是近十年来估值最高的货币,创2015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数据显示,英镑兑美元年内累计上涨9%,9月单月涨1%,达到1.32。其高估信号警示回调风险,可能重演2016年脱欧公投后的暴跌。
市场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降息50基点至4.75%,若通胀超预期,利率或维持高位,英镑继续强势。全球货币分化加剧,美联储宽松和日本结束负利率使英镑保持相对优势。
英镑的百年演变,从金本位霸主到脱欧动荡,再到2025年高估顶峰,折射出英国经济的起伏与全球金融的变迁。
19世纪:金本位的帝国霸主
英镑的辉煌始于19世纪,作为大英帝国的全球储备货币,其地位无可撼动。1816年,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与黄金挂钩,1英镑兑换7.32克黄金,确保汇率稳定。凭借殖民地贸易网络和伦敦金融中心的优势,英镑成为国际贸易和结算的首选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80%以上。
1860-1914年,英国GDP占全球10%,出口占世界1/3,英镑兑美元稳定在4.86,波动率低于2%。货币政策由英格兰银行(BOE)主导,利率调整以平衡贸易收支,伦敦作为“世界银行”吸引全球资本。
一战(1914-1918)重创英镑地位。英国暂停金本位以资助战争,财政赤字激增,英镑兑美元贬值10%。
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试图重振英镑威信,但高估的汇率(4.86)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加剧压力。1931年,英国彻底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0%至3.40,标志其全球霸主地位的首次动摇。
20世纪中叶:布雷顿森林与美元崛起
二战后,英镑进一步衰落。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为全球储备货币,英镑沦为次要角色。1949年,英国经济疲软,英镑兑美元大幅贬值30%至2.80,反映战后重建压力。BOE货币政策聚焦稳定汇率,利率维持4%-5%,但贸易赤字削弱英镑信心。1967年,英国再次贬值14%至2.4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20亿美元以稳定市场。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英镑进入浮动汇率时代。1970年代,英国通胀飙升(1975年达24%),油价危机和工会罢工导致“滞胀”。英镑兑美元跌至1976年的1.57低点,BOE加息至15%以遏制资本外流。
撒切尔政府(1979-1990)推行货币主义,控制货币供应,通胀降至5%,英镑回升至1.80。然而,1992年“黑色星期三”成为转折点,英镑因欧洲汇率机制(ERM)退出暴跌16%,兑美元跌至1.50,凸显其脆弱性。
2000年代初,英镑在全球化浪潮中短暂复苏。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吸引外资,英镑兑美元升至2007年的2.10,BOE基准利率达5.75%。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英国,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银行体系动荡,英镑兑美元暴跌至1.35,跌幅36%。BOE启动量化宽松(QE),资产购买规模达3750亿英镑,利率降至0.5%,英镑低位震荡。
脱欧冲击:断崖式下跌
2016年6月脱欧公投是英镑现代史的转折点。公投前,英镑兑美元为1.50,公投结果公布后24小时内暴跌11%至1.33,创31年最大单日跌幅。市场担忧英国失去欧盟单一市场准入,贸易赤字扩大,英镑2017年进一步跌至1.20。BOE加息至0.75%,并重启QE(规模增至4350亿英镑),试图稳定金融市场。脱欧谈判的不确定性使英镑波动率升至20%,成为高风险货币。
2020年新冠疫情加剧英镑压力,英国经济萎缩9.8%,英镑兑美元跌至1.15。BOE降息至0.1%,QE规模扩至8950亿英镑,英镑逐渐企稳。2021年,疫苗推广和经济重启推动英镑回升至1.40。
在贸易战的夹缝中,英镑的“高估之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BOE的鹰派坚持能否延续强势,或将决定其在全球货币版图中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