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94岁的沃伦·巴菲特将发表一封写给子女与股东的“感恩节信”,这可能是他正式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CEO前最后一封致辞。
伯克希尔刚刚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三组数字让华尔街震动:过去九个月,回购金额为零;已连续第五个季度未回购;现金储备高达3817亿美元,再创纪录新高。
这是巴菲特时代的最后注脚:在一个几乎所有公司都在加速回购、提升股价的年份里,巴菲特选择了“什么都不做”。而这,恰恰是他一生最典型的行动方式。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回购”从来不是用来取悦市场的工具,而是价值的度量仪。只有当股价低于公司内在价值时,他才愿意让伯克希尔花钱回购股票。

过去十年,伯克希尔的平均市净率为1.3,如今已攀升至1.7倍的多年高位。巴菲特显然认为市场的情绪已超出理性估值。于是,从2024年第三季度起,伯克希尔连续五个季度没有回购,整个2025年前九个月,零操作、零回购。
在别人急于“兑现利润”的时候,他宁可什么都不做。这不仅是保守,更是一种“理性的叛逆”。
巴菲特在信中常说:“当没有合理价格的好标的时,最好的投资,就是耐心。”如今的零回购,就是这句话的现实版本。
巴菲特的“现金山”再次刷新历史——3817亿美元,比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多。
自2022年起,利率持续高企、资产估值上升,市场普遍进入“泡沫带风险”阶段。巴菲特看似按兵不动,实则是在积蓄未来的进攻能量。
他深知,真正的机会只会在恐慌中出现。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出手高盛;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时,他买入IBM;2020年疫情初期,他增持苹果;每一次“恐惧时刻”,巴菲特都靠现金完成逆转。
而现在,这3817亿美元,就是他留给继任者的未来火力。也是他告别前,为伯克希尔准备的一道“护城河”。
巴菲特一生信奉“能力圈”理论:不要追逐自己无法理解的领域。近年AI、元宇宙、加密货币席卷华尔街,伯克希尔依然稳如磐石。
他的五大核心持仓——苹果、美国运通、美国银行、可口可乐、雪佛龙,横跨科技、金融、消费与能源,构成了一个现金流与品牌力共振的生态系统。这也是巴菲特式稳健的象征:他不追逐风口,只持有“永不破产的好公司”。
正如他所说:
“我们的目标不是赚快钱,而是让资本永远不死。”
随着巴菲特计划于2025年底正式卸任,伯克希尔即将迎来新掌舵人——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自2000年以来长期跟随巴菲特的股东布卢姆斯特兰评价道:“在股友圈里,没人对阿贝尔有负评。”
阿贝尔掌管伯克希尔能源集团多年,以严格的成本控制和现金流管理闻名。他继承了巴菲特的核心信条——纪律、克制、现金流优先。
北星集团总裁亨利·阿舍尔也指出:“你不会因为巴菲特退休就取消伯灵顿北方铁路的货运订单。伯克希尔的业务无论有没有巴菲特,都会继续产生巨额现金流。”
但资本市场信心的转移并不容易。自巴菲特宣布退休以来,伯克希尔股价下跌约12%,明显跑输标普500指数。市场正在重新定价这家公司——没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价值几何?
11月10日,巴菲特的感恩节信即将发布。这封信不仅写给他的子女与股东,更像是写给整个投资世界的一封“理性遗书”。
他可能不会谈股票,也不会谈收益。他会谈“耐心的价值”,谈“时间的朋友”,谈“在噪音中保持安静的勇气”。
巴菲特从不相信预测未来,但他相信规律——财富的积累来自复利,而复利的前提是不犯大错。而“不犯错”,来自在高估时的停手。
当巴菲特即将离开,他留给伯克希尔的不是一句名言,而是一种姿态——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冷静,在贪婪市场中敢于空手。
零回购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对市场的沉默抗议”;现金山不是闲置,而是“等待下一次非理性的机会”。
巴菲特一生的投资哲学,最终凝结为这两个词:克制与耐心。
这或许正是他留给时代的最后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