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通过一项新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与全球应用。
近日,中国央行在上海正式设立了一个专注于区块链与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营中心。这一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扩大数字人民币使用范围、强化跨境支付能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新华社周四确认了该中心的启动,并指出其核心任务是对跨境支付、区块链服务和数字资产平台实施统筹管理与监管,同时助力数字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
该中心将重点建设三大平台: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数字资产平台。这些平台旨在优化跨国交易流程,降低结算成本,提高效率,并为中国主导的金融技术体系提供支撑。
其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今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的八项政策建议,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发展。这一举措也与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整体战略高度契合。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评价称,上海区块链中心的成立是一个“分水岭”事件,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争取更大话语权的意图,也为现有以美元为主导的跨境支付体系提供了一种“中国式替代方案”。
在他看来,该中心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可控的技术路径,符合中国构建“金融稳健型经济”的总体方向,也是落实国家高层关于夯实货币基础、增强金融自主性部署的具体行动。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一定进展。近年来,人民币已超越美元,成为中国跨境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也在加速扩张。
今年3月,CIPS 进一步扩容,允许更多外资银行接入,包括新加坡大华银行等机构,显示出其日益增强的国际吸引力。然而,尽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在真正走向全球舞台时仍面临多重挑战。
据彭博社援引专家观点,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应用仍主要局限于中国央行与外国央行或特定机构之间的双边试点,尚未形成广泛、开放的多边使用生态。要突破这一局限,不仅需要更成熟、安全、可扩展的技术系统,还需赢得国际社会对数字人民币的信任。
此外,在推动区块链创新的同时,如何平衡金融开放与风险管控,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毕竟,在中国金融监管框架下,任何技术应用都必须服从于金融稳定与合规要求。
针对这些瓶颈,新设立的区块链服务平台试图通过统一链上支付标准、实现跨链信息高效传输来提升互操作性;而数字资产平台则计划通过资产代币化服务,增强传统金融体系与新兴数字金融之间的连接。
如果这些机制能够有效运行,数字人民币不仅有望在传统跨境贸易结算中占据更大份额,还可能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兴领域与由私人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展开竞争,从而重塑全球数字货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