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全球医药股对特朗普周四晚间宣布的“自10月1日起对进口品牌及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政策作出反应,但市场并未如预期般剧烈震荡。
亚洲地区医药股普遍下挫,部分个股跌幅超5%,而欧洲市场却异常平静——斯托克欧洲制药指数中,仅三只股票跌幅超过2%,更有十余家公司逆势上涨,包括诺华、葛兰素史克等巨头。这种分化并非偶然,而是过去数年跨国药企战略布局的直接体现。
关键在于特朗普政策中的豁免条款:只要企业在美国“破土动工”建设制药工厂,即可免缴100%关税。这一看似严厉的贸易壁垒,实则为早已行动的药企预留了安全通道。
阿斯利康早在今年7月就承诺到2030年向美国投资500亿美元,CEO 帕斯卡尔·索里奥特直言:“我们深深扎根于美国。”罗氏紧随其后,宣布五年内投入500亿美元,新建研发中心并扩建多个州的生产基地;诺华也承诺投资230亿美元。
这些巨额资本早已将“美国制造”从口号变为现实,使得100%关税更像是对观望者的警告,而非对先行者的惩罚。
更关键的是,欧盟与美国在今年夏天达成的贸易协议,进一步削弱了关税的实际冲击。欧盟委员会明确指出,根据协议,欧盟原产药品适用的综合关税税率“不超过15%”,且这一上限具有“保险政策”性质。
这意味着,即便特朗普单方面宣布100%税率,对欧盟药企而言,真正生效的仍是15%的协定税率。欧盟因此成为“唯一与美国实现这一结果的贸易伙伴”,其出口商几乎免疫于政策突变。
市场对此心知肚明。摩根大通策略师在报告中直言:“随着美国制造业的扩张,潜在的100%关税基本上可以避免”,并认为对大盘股的影响“非常可控”。罗氏、阿斯利康股价持平甚至微涨,正是这种结果的体现——他们押注的不是政策的严厉,而是企业的应变能力。
事实上,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早已成为推动制药业回流的催化剂。自2024年以来,面对反复的关税预警,跨国药企加速在美布局,不仅新建工厂,还通过本地化供应链、雇佣美国工人、与本土 CMO 合作等方式,提前规避风险。
如今,这一策略已见成效:当政策真正落地时,主要玩家早已“合规”。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毫无影响。对尚未在美国建厂、或依赖单一海外生产基地的企业而言,100%关税仍是沉重负担。亚洲地区药企因缺乏类似贸易保护和本地化基础,股价应声下跌,反映出其脆弱性。而美国本土药企如辉瑞、默沙东则可能从中受益,市场份额或进一步扩大。
归根结底,特朗普的药品关税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对外展示“制造业回流”的决心,对内安抚选民对高药价的不满。然而,在全球化供应链深度交织、跨国企业早已未雨绸缪的现实面前,其实际经济杀伤力已被大幅稀释。
当诺华、罗氏、阿斯利康们用数百亿美元的投资筑起“关税防火墙”,100%的税率,或许只剩下一个象征性的数字。
真正的问题或许是:如果药企只需建个厂就能豁免,那么这项政策究竟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还是为了换取政治献金与就业承诺?当贸易壁垒变成可付费绕行的收费站,它的威慑力,还剩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