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正在重塑全球格局,尤其是中美关系。关税、中国台湾、外交表述的每一次风向变化,都在牵动世界神经。与四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北京似乎比华盛顿更有准备,也更“从容”。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结构上已逐渐适应了长期博弈的客观环境,更因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逻辑本身存在内在矛盾——一边利用关税打压他国经济,一边却不得不在供应链、通胀和选民情绪的现实中妥协。
而在此之前,中国对特朗普2.0的预期本来极为悲观。去年11月美国大选后至1月就职前,北京就预判了中美关系将延续2020年的“自由落体式”的恶化。但到了今年4月,情况出现微妙转折:在互相祭出高关税之后,双方又迅速启动降温机制,从日内瓦到伦敦、斯德哥尔摩再到马德里,连续多轮谈判已让局势趋稳。
尽管特朗普最新的100%关税的威胁与中国在稀土、海运等方面的反制似乎又拉高了情势,但市场仍预期未来几年,中美或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略为积极的博弈阶段。看看中美股市的反应就能清楚,周一 A 股开盘暴跌100点之后迅速拉升,最终收于3889点,仅下跌0.19%。
不过,这种“稳定”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出于算计。谁更能熬?谁更能在贸易持久战中承受痛苦?这将是决定博弈走势的关键。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舆论管理能力,可以使其社会能更好地“消化”经济压力并凝聚国民共识。特朗普的关税遏制让“外部打压”具象化之后,反而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从而让政府的反制举措赢得国人的掌声。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对价格上涨的敏感反应直接反馈到选票上,使得任何贸易战都成为政治高风险操作。特朗普以交易为导向,但美国消费者的抗压能力,却是他无法控制的变量。
更重要的是,七年来中国已悄然重塑外贸结构。东南亚与欧洲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而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友岸外包”国家虽然名义上说可以取代中国,却依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
这意味着,即使美方切断“直接贸易”,中国依然通过“第三国出口”维持市场份额。换言之,贸易表面脱钩,实质上只是在重组路线。在加上特朗普对全球的经济霸权的影响,让这种“隐性连通”对冲了贸易战对中国的直接冲击。
因此,“对等反制”将不是一种威胁,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这让100%关税变成了一种孩童般的数字游戏。他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家思想的“策略性耐心”——既不主动挑衅,也不轻易让步。当美方释放善意时,北京亦会积极回应。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虽表面收敛,但实质依旧摇摆。其优先事项是贸易,而非战略竞争,只要贸易谈判仍是首位,他的团队便会保持低调服从。但这种局面可能随时反转,因为特朗普的决策逻辑是“交易优先、忠诚至上”,不受制于体制,也不被传统外交逻辑约束。
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北京与华盛顿的分歧依旧存在。北京希望美国明确反对“台独”,并认可“和平统一”。因此,只有特朗普公开表态,北京才会认为美方的善意“不是暂时的”。
但从中美之间的长期的战略角度看,美国不会做出如此承诺。对特朗普而言,中国台湾是谈判筹码,而非可以轻易放弃的“礼物”。让美国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谈及“两岸和平统一”的设想都不现实,因为那等于主动让美国交出谈判筹码。
相反,美国仍会要求中国台湾扩大军购,购买美国的商品,降低关税,甚至迁移台积电去美国。作为中美双方博弈中最大的变量,将注定中国台湾在应对贸易战和经济挑战的时候只能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关注三个重要信号,第一,若中国双方能继续保持高层,甚至是领导人的沟通,说明关系仍处稳定轨道;反之,若沟通中断,意味着双方工作层面矛盾积压且短时难解。
其二,观察美国是否重新提及“政治”议题——一旦这些话题回归,局势将迅速转冷。最后,就是要看贸易领域是否仍保持灵活调整空间。关税可以撤销,但政治标签难以消除。
不难发现,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交易性的、短线化的,而中国的回应则是结构性的、长期化的。一个依赖选民情绪的民主制度,面对一个灵活且适应性强的社会体系,博弈的节奏本身就不对称。
对于世界而言,中美之间的较量不会是“一场可以一夜赢下来的战争”,而真正的风险并非中美谁更强,而是这场持久的“互信缺失”,正在让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陷入一种漫长而危险的“稳定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