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916.23 0.10%
|
深证成指 13086.41 -0.25%
|
恒生指数 25888.51 -0.09%
|
纳斯达克 22670.08 0.66%
|
日经225指数 48277.74 1.27%
|
币海独步者 站内编辑
7013 文章
1239231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品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下一个五年:中国为何如此重视粮食安全?
2025年10月16日 05:00    
收藏  
举报

“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一贯穿中国数十年发展的核心口号,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领导者的五年规划,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石。

尽管数十年的经济增长显著改善了中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复杂的环境压力以及频发的全球性冲击,如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紧张关系和气候变化,仍令决策者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粮食安全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粮食安全的巨大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营养不良人口大幅减少,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的营养不良率从2001年的10.3%降至2010年的2.5%以下。与此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70元增至12520元,翻了两倍。

然而,富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饮食结构从以谷物为主转向高肉、高蛋白的消费模式。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和鱼类消费国,2023年消费量接近1.68亿吨,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猪肉消费量接近6000万吨。

这直接导致对动物饲料,尤其是大豆的需求激增。富裕居民对乳制品的兴趣也日益浓厚,2022年中国消费了6400万吨牛奶,进口24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牛奶进口国。

消费增长的同时,食物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物浪费国,2022年浪费量超过2亿吨,人均142公斤,虽略低于美国的159公斤,但远高于日本的81公斤。为此,中国政府发起了“光盘行动”等倡议,并于2021年颁布《反食物浪费法》,将减少浪费制度化。

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长期致力于实现粮食自给。1996年,政府提出粮食自给率达到95%的目标,2019年重申此目标,并强调主粮(小麦和大米)的“绝对安全”。通过将国内生产列为“首要任务”,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就,2022年粮食产量达7.5亿吨,远超第二名印度。

然而,国内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可耕地供应是最大制约因素之一,2009年至2021年间,中国可耕地面积减少了1200多万公顷。为此,政府设立了“1.2亿公顷耕地红线”,并对未能守住红线的官员实行“零容忍”和“终身负责”。

过度使用化肥是另一个问题。2000年至2015年间,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增加了67%,导致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尽管政府自2015年起推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政策,并计划到2022年减少17%,但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之一。

水资源短缺同样加剧了生产压力。中国淡水资源与美国相当,但人口是其四倍多,农业耗水量更是美国的两倍多。

农业生产重心向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和西部转移,进一步加剧了用水压力。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高温和洪水频发,也对产量造成影响,例如过去20年极端降雨导致水稻产量下降了8%。

需求增长与生产受限迫使中国转向海外。2004年,中国首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2021年成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2023年进口额预计达2150亿美元。整体粮食自给率从2000年的94%降至2020年的66%,预计2030年将降至59%。

这种依赖在不同产品上不均衡,如蔬菜基本自给,而大豆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巴西和美国)。这使中国易受国际粮价波动影响,1998年至2023年,国际粮价冲击约占中国通胀波动的20%。

全球性事件凸显了这种脆弱性。2018年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产量大幅下降,迫使中国高价进口。2022年俄乌战争引发出口限制,中国面临进口量减、价格涨的双重压力。这些冲击加速了中国进口多元化的进程,2022年习近平在71场活动中提及“粮食安全”,较前一年翻倍。

中国也利用其庞大的市场形成经济杠杆。例如,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以反制贸易争端。中美贸易战加速了中国减少对美国食品依赖的进程。

2023年,中国仅13%的食品进口来自美国,远低于2009年的28%。对美国大豆和肉类的依赖度也大幅下降。巴西成为主要受益者,2023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升至69%,支出高达410亿美元。

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截至2023年6月已签署100多项协议,2023年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粮食价值约820亿美元。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如15.9万公里铁路和12.8万公里内河航运,也保障了粮食在全国的流通。

中国还拥有庞大的粮食库存,据报道占全球储备的一半,有助于缓冲供需冲击。但储备设施的缺陷导致损失和浪费,2023年公共储备支出高达100亿美元。

面对挑战,中国正大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发展的目标。中国是全球农业创新支出最高的国家,2023年支出约44亿美元。中国企业是农业食品技术领域的最大投资者,2023年占亚太地区融资总额的41%。

在种子领域,北京加大激励力度,推动基因工程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种子工程专利产量最大的国家,国内种子自给率达99.9%。这些努力共同构成了中国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多维度战略。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官媒:中国从稀土供应者变成了稀土秩序管理者
   陆一夫        2025/10/14 05:31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9月出口增长超预期
   股海柠檬精        2025/10/13 08:46
中国“大豆牌”打中了美国七寸?
   以太坊信徒        2025/10/07 03:19
对特朗普关税的反制:用粮食作为“武器”
   币海独步者        2025/03/11 07:18
联合国:乌克兰恢复黑海港口粮食出口将有助于缓解全球粮食紧缺
   罗斯巴德        2022/07/24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