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加密货币政治版图,正在迎来一场新的搅动者。改革党领袖尼格尔·法拉奇,这位以“脱欧斗士”闻名的政坛老手,如今披上了“数字资产支持者”的外衣。他抛出一揽子颇具煽动性的主张:统一加密货币资本利得税至10%,用查扣比特币建立50亿英镑国家储备,叫停央行数字英镑(CBDC)计划,并允许公民用加密货币缴税。
这套组合拳,既是政治话术的再包装,也是对特朗普加密路线的跨洋呼应。
法拉奇的姿态并不陌生,特朗普在竞选中反对美联储推出CBDC,声称其威胁公民自由,同时积极与矿企对话,承诺让美国成为“比特币之国”。白宫金融科技优先政策与现货ETF放行,打开了机构资金入场的大门。法拉奇试图复制这一套政治叙事,把“反央行”“拥抱市场”与“国家储备”拼接成新的民粹密码。
但英国的制度节奏,注定这场“加密革命”很难照搬美国。英格兰银行与财政部仍在探索数字英镑的可行性,尚未决定是否推进;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短期焦点集中在稳定币界定与托管监管咨询;代币基金的制度准入,为银行与资管公司铺路,却与政党政治关联不大。
从政治现实看,改革党在下议院仅有5席,工党则掌握多数。税率调整必须经由财政法案审批,储备框架归央行执行,立法还需上下两院审议。距离下次大选还有四年,小党难以主导金融议程。法拉奇的提案更像一次政治投石,为未来议题埋下民意伏笔,而非即将落地的政策蓝图。
若设想这套方案被主流接手,其影响仍将取决于数据与可行性。以汇率1.328计算,50亿英镑约合66亿美元,能购入约6万枚比特币,占流通量约0.3%。英国确实已查扣约6.1万枚比特币,位列全球前列,与美国、萨尔瓦多并肩。但这些资产依法需依《犯罪所得法》优先清算赔偿,被用于国家储备尚需立法授权。统一10%资本利得税虽有助于吸引交易者与矿企,但财政部未必愿意牺牲高收入税源。
与美国的资金狂潮不同,英国的加密监管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长跑。过去五年,英国加密政策经历了从谨慎到开放,再回归稳健的曲线。
2019年,脱欧后FCA对加密市场持谨慎态度,ICO禁令让伦敦从“全球加密之都”跌落。
2020年疫情期间,流动性宽松带来反思,FCA推出VASP(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牌照制度,HashKey与OSL获批,伦敦再度燃起数字金融之梦。
2022年,英国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并在沙特资金推动下成立VARA,Web3初创注册数量增长50%。
然而2024年,FTX破产余震与欧盟MiCA条例的压力下,FCA再次收紧牌照审查,暂停跨境试点,强化KYC规则。
这种“前进两步、退半步”的节奏,是英国式监管的典型特征。如今,英格兰银行正就数字英镑项目进行公众咨询,财政部聚焦稳定币托管与代币基金接入体系,形成“稳中求进”的三层结构。
英国的路线不是激进的革命,而是谨慎的制度重塑——它像是金融体系中的“渐进主义实验”:既不冒进,也不落后,在保守与创新之间维持平衡。
政治上,法拉奇的提案确实激起波澜。对于部分选民而言,加密货币代表“去中心化的自由”,也是反建制的象征。但英国体制的“深层稳健”使任何激进主张都必须穿过制度的过滤器。央行不可能轻易放弃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财政部也不可能让税收体系因市场波动而失衡。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改革党的加密梦注定是一场高调的政治试演,而非政策现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路径更像闪电。ETF放行带动资金洪流,特朗普的民粹叙事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下变成现实。
而英国,则像细雨——监管框架慢慢织起,从牌照、税务、托管,到未来可能的CBDC公测。法拉奇的提案,更像是一场“跨洋对话”,让英国的加密议题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伦敦是否还能再度成为“欧洲的Web3中心”?答案仍未揭晓。
过去的错失、当下的谨慎、未来的机会,交织成一场复杂的叙事。英国的加密故事像一场茶话会:杯中的茶不再滚烫,却仍有余温。
法拉奇的野心或许能激起浪花,但决定航向的,仍是那个讲求审慎与程序的英国体制。
英国的加密改革,不会像美国那样轰轰烈烈地破土,却可能在不知不觉间生根。真正的变化,或许不是政治家的口号,而是监管机构的微调、制度的渐变、以及伦敦重新找回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