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特朗普提出的“互惠”关税政策,意图通过征收产地差别税率来创造公平的全球贸易环境。但这一看似简单的逻辑却深陷于产品原产地规则的泥沼之中。从台湾进口商品20%的税率,到日本与韩国15%的低关税,税率差异的落地都依赖于一个基本问题:产品究竟产自哪里?
原产地规则作为国际贸易的核心框架,由各国在WTO指导下设定。当产品完全由单一国家构思、制造,如牲畜、蔬菜或银矿,其“完全获得”属性便于判定。然而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打破了这一清晰边界。
全球零部件采购与多国组装网络,使“实质性加工”成为关键门槛——产品需经历“形式、外观或特性的根本变化”,并显著增值。举例而言,一件外套90%价值来自中国零件,10%源于意大利组装时,能否称为“意大利制造”便陷入争议。
额外的判定标准聚焦于赋予产品“基本特性”的核心部件来源,而当争议悬而未决,企业可请求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裁决。
1990年CBP对一支画笔的判定成为典型案例:尽管在菲律宾完成最终组装,但因金属与刷毛等核心部件来自中国,菲律宾的工序被视为非“实质性加工”,原产地终划归中国。
技术层面,协调制度编码通过标注产品类别变化追踪加工环节,但这未能消除规则本身的模糊性。规则直接关联特朗普关税的杀伤力:瑞士商品39%与欧盟15%的税率差促使2017年后企业加速将产能从中国转向东南亚。
然而,野村证券等机构指出,今年中国对东南亚出口激增与美国同类别商品进口量上升的同步现象,暗示着借道第三国规避关税的“转运”风险攀升。
特朗普于7月31日宣布对“转运”商品征收额外40%关税的举措,其定义争议却埋下隐患。转运本是合法贸易环节,指产品在运输中转移载体或经港口中转——新加坡作为全球最大转运枢纽,90%入境集装箱用于转口。
但当企业利用此流程伪造产地文件或施加微增值以隐瞒中国来源,便沦为“原产地清洗”。对此,白宫声称将联合东南亚国家打击欺诈,印尼贸易协定已加入防止第三国受益条款。
然而执行难题横亘眼前:美国海关依靠AI系统筛查异常入港申报,但每年数十亿件进口货品使抽检成为必然选择,举报机制仅部分覆盖风险缺口。
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正挑战贸易治理的底层逻辑。跨国分工网络下,精确溯源的成本激增,导致规则成为一场“谁定义价值”的博弈。正如经济学家所疑:美国的政策本质是剔除中国供应链,还是遏制税差套利?答案尚未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