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财政收入疲软与支出靠前发力影响,中国上半年财政赤字创下新高。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官方在加大支出的同时仍留有余地,可避免无针对性的 “大水漫灌”。
据彭博社依据中国财政部 7 月 25 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测算,今年 1-6 月,中国广义财政赤字达 5.25 万亿元(人民币,约合 9383 亿新元),较去年同期扩大 45%。
从支出端看,中国上半年财政总支出 18.7 万亿元,其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4.1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4.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涵盖日常开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则侧重于特定基建项目。中国财政部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指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上半年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各级财政部门加快债券资金发行使用,带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出增加。
收入方面,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中国上半年总财政收入为 13.5 万亿元,同比下降 0.6%,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1.2%。今年以来,中国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明显,前四个月广义财政赤字已达创纪录的 2.65 万亿元,同比增幅超 50%。
中国预算赤字率多年来控制在 3% 以内,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赤字率上调至 4% 左右,并提出让财政政策 “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在政策刺激下,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5.3%,超出预期,高于 5% 左右的全年目标。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上半年赤字增幅扩大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受美国关税战的外部影响,中国官方因此加大支出,推动 “内循环”。但他认为,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根本问题,加快内循环不仅是为应对关税战,也有明确的国内政策导向。此外,中国去年二季度 GDP 降至 4.7% 后持续放缓,官方 9 月推出救市措施,财政支出呈现 “前少后多” 的特点。傅方剑指出,今年中国财政支出强调 “应出尽出”,在上半年 GDP 取得较好成绩后,下半年支出力度可能会有所放缓。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沈鸿也表示,经济下行时,中央财政主动进行逆周期调节,加大支出刺激经济是常见做法,尤其是年初是恢复经济信心的好时机,因此财政政策通常会 “靠前发力”。
从财政收入角度,沈鸿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中美关税谈判等不确定因素导致上半年财政收入相对疲软。不过,与美国 6% 以上的赤字率相比,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相对克制,目前的财政支出更具针对性,主要集中在就业、民生、科技等领域。他表示:“中国当前的财政支出可概括为‘托而不举’,在尽力保障经济稳定的同时,避免过度宽松引发‘大水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