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泡泡玛特的拉布布玩偶在今年创下40亿美元销售额预期时,这个龇牙咧嘴的小怪物代表的不仅是一款潮玩的成功,更是中国品牌集体蜕变的信号。它证明了一件事:中国制造不再等同于廉价,消费者愿意为信任买单。这种转变来得恰逢其时。随着美国加大技术封锁力度,中国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立自主品牌价值。正如华为在折叠屏手机和智能汽车领域的强势回归所证明的,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忠诚度的企业能够更快地从挫折中恢复。
这种信任正在向工业领域蔓延。一年前还被视为营销噱头的小米汽车,在推出15个月内就交付了超过30万辆,其背后的宁德时代电池更是占据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38%的份额。当消费者开始关注汽车用什么电池时,意味着中国品牌已经实现了从成本优势到品牌优势的关键跨越。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的机场,宁德时代的广告占据着显著位置,这家电池制造商正在学习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对话。这种"B2B2C"到"B2C"的转变,正是中国品牌进化的缩影。
比亚迪的案例同样值得深思。作为2024年欧洲杯官方电动汽车合作伙伴,比亚迪将品牌展示在欧洲最大的舞台,这不仅带来了销量提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知。而TCL签约谷爱凌作为全球品牌大使的举措,则显示了中国企业正在用世界通用的文化语言构建品牌信任。这些战略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中国品牌正在从产品输出升级为价值输出。
但信任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纳斯达克上市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NaaS因未能按时提交年报和市值不达标收到警告,整个汽车供应链的付款压力也迫使工信部在7月开设供应商投诉门户。这些案例提醒我们,薄弱的公司治理仍然制约着中国品牌的全球扩张。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样快速发展的行业,供应链付款纠纷频发,一些供应商反映车企付款周期超过120天,这暴露出中国品牌在高速扩张过程中需要补上的管理课。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运营层面。中国企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与市场沟通,将每次供应商互动、工厂参观和客户投诉都视为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这种将沟通视为质量控制的思维模式,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能够真正了解和信任这些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TikTok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他们天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数字化思维,将品牌建设视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对话过程。
品牌提升的反哺效应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外国人来华人次同比增长30%,免签入境人数超过1360万,增幅达54%。春季广交会吸引了创纪录的28.9万海外采购商,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整体品牌形象的提升。就连支付体验的微小改善——如国际银行卡接入微信支付系统——都在提升着"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这些细节的改善产生了乘数效应:当外国游客在中国享受到便捷的支付体验,他们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也会随之提升。
香港正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新角色。这座城市的法律框架、投资者关系人才和媒体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理想跳板。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通过香港建立国际总部,利用其成熟的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为品牌全球化保驾护航。香港股市的活跃也为品牌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工业品牌开始走向前台:电池、传感器和存储设备制造商不再满足于提供规格参数表,而是通过联合标识和保修承诺直接触达消费者,重现"Intel Inside"的成功逻辑。这种转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尤为明显,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车辆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宁徳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制造商的品牌知名度随之提升。一些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联合品牌"模式,汽车制造商会在车型明显位置标注"搭载宁徳时代麒麟电池",这种做法正在向其他行业蔓延。
未来已清晰可见。北京的泡泡乐园主题公园预示着中国IP将直接挑战迪士尼和乐高乐园,而跨境合作将把中国速度与海外市场准入相结合,在医药、机器人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创造新机遇。中国品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从模仿到创新,从代工到自主,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掉队,但更多企业将完成蜕变。
对于西方企业而言,明智之举不是对抗而是合作——通过联合品牌、店中店模式和技术合作,共同把握这个品牌超级周期带来的增长机会。一些有远见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比如某些欧洲汽车品牌正在考虑在车型上标注中国电池供应商品牌,这既是对中国技术的认可,也是顺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拉布布只是拉开了序幕。当消费者开始为电池品牌买单,当工业设备获得消费级认可,中国品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叙事才刚刚开始。这场变革的本质不再是成本竞争,而是信任价值的重构——谁能够将短期增长转化为长期信任,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品牌需要学会的不仅是如何打造好产品,更是如何讲述打动人心的品牌故事,如何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任体系。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终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