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杰米·戴蒙在10月14日说“看到一只蟑螂,往往就意味着还有更多”时,他大概没想到,这句话会这么快被市场应验。这位摩根大通的掌舵人原本只是想提醒投资者,汽车贷款公司Tricolor和汽车零部件商First Brands的接连爆雷,恐怕不是孤立事件。可才过两天,市场的神经就被另一只“虫子”狠狠刺了一下。
10月16日,美国地区性银行股价突然下挫,Western Alliance Bancorporation和Zions Bancorporation双双跌去6%。起因是这两家银行突然对一个投资基金网络提起诉讼,试图追回1.6亿美元的贷款。
他们声称,这些钱是基于欺诈性信息放出去的。尽管借款方Cantor Group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但市场显然不打算冷静分析细节。在如今这个节骨眼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成系统性风险的前兆,而中型银行,正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轮焦虑来得有些出人意料。毕竟,2025年的美股市场整体并不算差。在人工智能热潮的推动下,标普500指数年内已上涨14%,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市场仿佛对一切担忧都选择性无视。但繁荣之下,暗流正在涌动。
过去两周,银行间借贷的基准利率SOFR持续攀升,一度比美联储的政策利率高出0.25个百分点,创下六年来的新高。这说明银行之间不再像从前那样愿意低成本拆借,流动性正在变得紧张。
更明显的信号出现在美联储的常备回购工具上——10月15日和16日,银行一口气借走了超过150亿美元,这是自疫情最严峻时期以来,连续两天内的最高借款额。钱,似乎没那么好拿了。
与此同时,投资者的视线正悄悄转向一个更隐秘的角落:私人信贷市场。过去十几年,私募机构、对冲基金这些非银行玩家,在企业贷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尤其是那些信用资质偏弱的中型企业,往往只能靠它们拿到钱。
上周,Apollo的马克·罗文和黑石的乔纳森·格雷就公开指出,不少银行其实也深度卷入了Tricolor和First Brands的融资链条。而Jefferies这家投行,因对First Brands风险敞口较大,股价已从一个月前的高点回落超过25%。
但争论到底是谁的责任,已经没太大意义。现实是,银行和非银机构早已缠绕在一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欧美银行向私人信贷等非银机构提供的贷款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风险会迅速蔓延。
更让人不安的是,在美联储连续加息三年后,那些最脆弱的借款人正面临再融资的难题。而风控能力较弱的二线贷款机构,可能已经积累了不小的风险,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地区性银行的担忧。
别忘了,还有那笔悬在头上的账——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未实现损失。2023年小型银行危机时,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国银行的倒塌,正是因为长期利率飙升,导致它们持有的国债账面亏损巨大。
当时美联储紧急出手,允许银行按面值抵押这些资产来获取流动性,暂时稳住了局面。可这项支持早已退出。如今,整个银行体系的未实现损失仍有3950亿美元,虽然比2022年6900亿的峰值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一把悬着的剑。
过去几年,市场习惯了宽松的信贷和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几笔坏账的出现,或许不是风暴的结束,而是开始。投资者正瞪大眼睛,在黑暗中搜寻下一只爬行的“蟑螂”。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敲响警钟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