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这种贯穿工业文明的红色金属,过去二十多年里几乎成了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从每吨1,500美元到突破10,000美元,铜价的每一次跃升,都伴随着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的高楼、延展的电网和飞驰的列车。然而,潮水正在转向。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全球铜需求的重心正悄然从东方转向西方,美国和印度开始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市场格局正从“一超独霸”走向多极并存。
不可否认,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未来十年这一地位也难以撼动。但其增长的节奏已明显放缓。市场预期,中国对铜的消费与储备速度将逐步下降,全球市场正重新回归“非中国周期”的驱动模式。
到2031年,中国铜需求预计将比2026年减少6%,占全球原生铜消费的比重也将从57%回落至52%,约为2700万吨。与此同时,今年中国对精炼铜的需求预计在1,500万吨左右,但随着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活动趋缓,这一数字的增长空间正变得有限。
另一边,美国和印度的需求正加速上扬。预测显示,到2031年,美国铜需求有望达到220万吨,较2026年增长近一半;印度则将突破100万吨,增幅超过三成。这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七成输电线路已服役超过25年,电网升级迫在眉睫。而印度正全力推进能源转型,为实现2030年500吉瓦非化石燃料发电容量的目标,输电网络的大规模扩建已提上日程。
更深层的变化,来自地缘政治与产业政策的角力。有分析认为,美国可能对铜管和电线征收高达50%的关税,以扶持本土制造业。这一举措不仅意在重塑供应链,也可能直接冲击中国的出口市场。数据显示,美国是中国第四大铜管出口目的地,而印度去年从中国进口了1440万吨铜管,今年前七个月已接近800万吨。一旦贸易壁垒加高,中国的相关产品出口或将面临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全球铜需求增长,已不同于中国当年“从零建起”的爆发式扩张。欧美市场的电网改造更多是渐进式更新,单位投资的铜耗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即便需求回升,其强度和节奏也难以复制中国的“黄金年代”。
尽管此前有机构曾预判中国影响力将减弱,但因其在电动车、可再生能源和电网领域的持续投入而未能成真。如今,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过去,这一趋势正逐步显现。据CRU预测,中国在全球矿产铜与再生铜消费中的份额将从今年的59%(2762万吨)微降至2030年的57%(3136万吨)。绝对量仍在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更清晰的信号来自区域对比。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预计,2025至2030年,亚洲(不含中国)的铜需求将增长25%,总量超过920万吨;其中电网、发电、数据中心和电信等电力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幅更达35%,接近220万吨。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同期增长预测仅为4%和11%。
当中国的建设热潮逐渐退去,全球铜市场正步入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新周期。美国的电网更新、印度的能源雄心、以及AI时代数据中心的爆发,正在共同书写铜的新故事。对全球产业链而言,适应一个不再由中国单一主导的市场,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铜的下一个十年,注定更加分散,也更加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