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制造业的热浪又添了一把火。继苹果、辉瑞等巨头纷纷宣布在本土砸下数百亿美元后,斯特兰蒂斯也坐不住了。这家手握克莱斯勒、吉普、菲亚特和公羊等一众老牌汽车品牌的跨国企业,刚刚抛出了一份13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未来四年,它要把这笔巨资全部投进美国市场,重启工厂、推新车型、扩产能,动作不小。
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新上任的CEO安东尼奥·菲洛萨说,这是公司在美国扎根百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他今年6月才接替卡洛斯·塔瓦雷斯的位置,这次接受媒体采访,也是他首次以英语公开亮相。话虽不多,但态度明确:这不是一场政治交易,而是一次基于商业逻辑的增长布局。
不过,谁都知道,这背后多少有些时代的影子。早在今年1月,公司董事长约翰·埃尔康就与特朗普有过会面,此后双方也保持着“富有成效的沟通”。尽管菲洛萨不愿把投资和政策优惠直接挂钩,但时机和动作,总让人忍不住联想。
这笔钱花在哪?核心目标很清晰——把美国的产量提上去,目标是未来几年提升50%。钱会砸向五款全新车型的研发和投产,同时还要对现有的19款车型进行升级,发动机、零部件也得跟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曾一度沉寂的伊利诺伊州贝尔维迪尔工厂。
2023年,这里因劳资纠纷停产,一度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如今,它将被重新唤醒,成为吉普切诺基和指南者的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恢复运转。公司计划在这里雇用3300名工人,数字虽未回到2019年的高点,但已比早前透露的规模更进一步。
随之而来的,是中西部地区将新增5000个工作岗位。这波扩张,某种程度上踩准了当前美国对制造业回流的期待。像辉瑞此前宣布700亿美元投资时,就悄悄拿到了三年政策宽限期,避免产品被卷入国家安全调查。虽然斯特兰蒂斯嘴上不说,但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动废除那些严苛的排放法规,无疑为他们主打燃油车和大型SUV的战略铺了路。
菲洛萨把“选择自由”挂在嘴边,说这是他们产品战略的“北极星”。言下之意很明白:美国人爱开大车、爱踩油门,不该被强行推上电动车的轨道。
所以,他们的新车型里,既有增程式电动车——电池驱动,油箱充电,兼顾续航和环保;也有搭载大排量内燃机的SUV,准备在密歇根州的沃伦工厂投产。这显然不是要all in电动化,而是走一条更现实的混合路线。
可现实并不轻松。汽车行业正集体经历转型的阵痛,电动车烧钱如流水,盈利遥遥无期。斯特兰蒂斯也没能幸免。穆迪最近下调了它的评级展望,直指欧洲市场不景气和美国关税带来的压力正在侵蚀利润。公司股价在过去一年跌了超过四分之一,投资者的信心并不算稳。
这一次的大手笔,既是野心,也是压力下的突围。在全球供应链动荡、政策风向变幻的背景下,斯特兰蒂斯的选择,不只是关于造什么车,更是关于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