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业迅猛扩张的背景下,美国正面临一场隐性的能源危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高耗能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对电力供应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摩根大通近期发出警示:若无法大规模部署风能与太阳能,美国将难以支撑其自身科技发展的能源需求。这一判断并非出于环保主义的理想化诉求,而是基于能源自给与经济安全的现实考量。
这家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正将其战略重心转向能源韧性。在伦敦彭博新能源财经峰会召开前夕,摩根大通提出,未来十年将投入1.5万亿美元,重点支持稀土、电池、电网和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其中,高达100亿美元将用于股权和风险投资,以推动关键技术的本土化布局。
在该行看来,可持续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环保议题,而是与地缘政治、产业竞争力深度绑定的核心战略。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明确表示,这并非慈善行为,而是纯粹的商业决策——确保美国在关键技术上不依赖外部,才是投资的根本逻辑。
这一立场与当前部分政治话语形成反差。此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公开贬低可再生能源,称其为“笑话”,并质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政府政策也更倾向于扩大化石燃料生产,同时押注核能与地热作为低碳解决方案。
然而,从实际部署效率来看,核能项目往往耗时数年甚至更久,难以应对科技产业对电力的即时需求。相比之下,风能与太阳能具备快速建设、成本持续下降的优势,已成为短期内填补电力缺口最现实的路径。
摩根大通的观点背后,是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层重构。能源安全正取代气候叙事,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主要动力。过去一年,清洁能源类股票表现显著优于大盘,其估值上升的背后,正是市场对能源自主与供应链稳定的强烈预期。
在这一趋势下,可持续发展不再被简单地划分为“环保”或“非环保”的二元对立,而是被纳入更广泛的经济安全框架中。
与此同时,能源转型的实践正在不同大陆展开。肯尼亚航空公司近日启动了非洲首个使用本地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航班,从内罗毕飞往巴黎。这种燃料以耐旱作物巴豆为原料,由本地生产,标志着非洲在绿色航空燃料自主化上的初步尝试。
尽管目前SAF的成本仍是传统航油的两倍以上,在非洲本地使用甚至可能高达五倍,且乘客普遍不愿为此支付溢价,但本地化生产有望降低未来合规成本,并为非洲航司争取国际减排融资创造条件。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计,到2050年,SAF将承担全球航空业65%的减排任务,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全球碳定价机制仍面临强烈阻力。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警告,将对支持国际海事组织(IMO)航运碳税的国家加征关税,称其为“针对美国人的全球碳税”。
IMO即将通过的新规,要求航运业为其每年超过10亿吨的碳排放付费,初期或可筹集超100亿美元资金,用于推动清洁燃料研发与应用。尽管美国反对,但行业普遍预期该方案将在下月COP30气候峰会前获得通过。这场博弈不仅关乎减排,更涉及未来全球贸易规则的主导权。
从华尔街的投资布局到非洲的燃料试飞,从科技巨头的用电需求到国际航运的碳税争端,能源的含义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气候议题的附属品,而是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与全球规则制定权的核心载体。在这一背景下,风能与太阳能的扩张,已超越环保象征,成为大国战略博弈中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