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页岩油井逐渐步入"中年危机",全球石油巨头的勘探船正集体调转航向。
未来五年,OPEC联盟外80%的石油增产份额将归属三个南美国家:巴西、圭亚那和阿根廷正以惊人速度重塑世界能源版图。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豪掷1110亿美元押注亚马逊河口的深海油田;人口仅80万的圭亚那凭借110亿桶储量即将登顶全球人均产油国;阿根廷石油产量则站上二十年峰值。连丛林密布的苏里南,也被业界视为下一个海上钻探热土。
"这是向经典地质结构的价值回归。"法国兴业银行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本·霍夫道破资本南迁的玄机。相较于页岩开采,南美原油不仅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碳排放量也低于全球均值。巴西原油纯净度高,油井密集度更让基础设施成本优势尽显。这种禀赋恰逢地缘政治动荡期——六月以色列与伊朗爆发冲突,西方对俄制裁持续发酵,能源安全焦虑促使资本加速南下。埃克森美孚与雪佛龙已大举进驻巴西赤道边缘带的福斯杜亚马逊盆地,这片曾被环保争议笼罩的海域,如今见证着19个油气区块特许权的易主。
同样的黑金,在不同国度演绎着迥异命运。
委内瑞拉坐拥全球最大储量却因政策动荡导致2017年产量崩盘;玻利维亚强征外资资产吓退投资者,2015年产量骤降。而巴西在左右翼政权更迭中始终保持开放。"资本只流向规则明确的赌桌。"巴西石油战略掌门马里奥·若热·达席尔瓦的观察一针见血。这种清醒认知正获得回报:曾因勘探失败撤资的埃克森美孚,上月联手巴西石油拿下亚马逊河口10个区块。即便卢拉总统高举环保旗帜,仍以石油收入反哺绿色转型的逻辑推动勘探——这或许揭示了破解"资源诅咒"的密钥:制度设计比资源禀赋更重要。
当世界聚焦传统产油国时,圭亚那完成史诗级逆袭。斯塔布鲁克油田日产量飙至65万桶,2027年将突破130万桶。每桶25-35美元的低盈亏成本,在全球油价68美元背景下堪称"海上印钞机"。但莱斯大学能源专家弗朗西斯科·莫纳尔迪警示:"巨额财富考验治理智慧,政策摇摆可能断送前程。"
西北方向的苏里南正复刻邻国成功模式,道达尔能源、马来西亚国家石油等巨头近95亿美元投资涌入,昭示着这片海域的潜力。而在阿根廷,自由派总统米莱的亲商政策让瓦卡穆尔塔页岩田产量十年暴涨十倍,日产量突破40万桶——南美大陆正在证明:地下宝藏的解锁,终究要靠地上的制度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