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消息,中国政府即将对石化和炼油行业展开全面整顿,逐步淘汰小型设施,对落后产能进行升级,同时将投资引向先进材料领域。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旨在削减石化行业低附加值领域长期产能过剩的措施,可能在下个月出台。知情人士说,具体方案正在等待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终批准。
知情人士称,拟议方案要求中国约四成、运营超过20年的石化装置进行改造,以提升产出效率。知情人士还说,鼓励工厂向特种精细化学品转型,减少在供应过剩的大宗化工品上的投入。
知情人士也提到,在新的投资机制下,将优先支持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学设备、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品。
由于电气化迅速削弱了传统能源的使用,中国政府今年3月明确表示将强制工厂减少交通燃料产出,增加石化产品生产。自那以后,炼油利润持续下滑,而在通缩压力和贸易压力持续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推动各行业应对“内卷化”的努力也愈发迫切。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尝试抑制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但收效有限,部分原因在于要整治高污染行业,同时也为了减缓利润率下滑,并控制原油进口。根据中国的目标,到2025年炼油产能将被限制在每年10亿吨。
知情人士称,最新计划还将针对小型炼油厂,年产能低于200万吨的可能面临关闭。知情人士说,此举是必要的,以抵消汽油和柴油需求的萎缩;需求下滑已压低开工率,使行业出现约6000万吨的过剩产能。
中国政府针对石化行业的这一整顿举措,看起来是应对“内卷化”问题的一个务实步骤,尤其是在产能过剩、通缩压力和全球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内卷”在这里主要指行业内部的低效竞争、价格战和低附加值产品泛滥,导致整体利润率下滑和资源浪费。通过淘汰小型落后设施、升级老旧产能,并将投资转向先进材料和精细化学品,这项政策有望推动行业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
从积极角度看,这种改革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高度契合。电气化浪潮正加速削弱传统燃料需求(如汽油和柴油),而转向特种化学品(如用于AI、半导体和可再生能源的材料)不仅能消化过剩产能,还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例如,优先支持电池和生物医学设备的化学品生产,将直接助力中国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与政府今年3月提出的减少交通燃料产出、增加石化产品的指导一致,有助于缓解约6000万吨的过剩产能压力,并将炼油产能控制在2025年的10亿吨目标内。 同时,改造运营超过20年的装置(约占四成)能提升效率,减少污染,这在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尤为必要。
不过,也不能忽略潜在挑战。小型炼油厂(年产能低于200万吨)面临关闭,可能导致局部就业流失和供应链短期中断,尤其是在一些依赖传统石化的地区。这类措施过去实施时效果有限,部分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纠葛,如果执行不力,可能又会重蹈覆辙。此外,在全球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快速转向高端领域需要大量技术和资金投入,如果市场跟不上,可能会出现新的过剩风险。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项反内卷举措是及时且必要的。它体现了中国政府从“量”向“质”转变的决心,能为行业注入活力,避免陷入低端循环。如果顺利落地,将不仅提振石化行业的利润,还能为整个制造业提供示范,推动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当然,最终效果取决于执行细节和外部环境,如国际油价波动和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