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热度还在持续发酵,但人们盯着科技股估值泡沫时,可能忽略了另一场更隐秘、也更危险的游戏正在能源领域上演。这一次,主角不是那些虽然贵但还能赚钱的科技巨头,而是一群连一分钱收入都还没挣到的能源初创公司。
它们没有投产项目,没有客户合同,甚至技术路径都还在纸上,却已经坐拥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市值——总值超过450亿美元。
Oklo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这家开发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的公司,背后有OpenAI掌门人萨姆·奥特曼的支持,股价今年已经涨了将近八倍,市值逼近26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是过去一年里全美最大的零收入上市公司。
可现实是,它的反应堆还没拿到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许可,也没有任何一家电力公司签下长期购电协议。它用的还是液态金属钠冷却、依赖稀缺浓缩铀的技术路线,离真正落地至少还要几年。分析师普遍认为,2028年之前,别指望它能带来像样的收入。
类似的故事在Fermi身上几乎重演。这家公司刚上市时估值高达19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零收入IPO中数一数二的存在,经通胀调整后,只有Rivian和互联网泡沫时期的Corvis比它更高。
虽然股价没能守住最初涨幅,如今市值仍稳在170亿美元以上,几乎和已经手握11吉瓦实际发电能力的Talen Energy不相上下。Fermi的目标也是为数据中心建11吉瓦的电源,相当于整个新墨西哥州的发电规模。听起来很宏大,但目前它拿到的天然气设备只够支撑目标容量的5%,一个真正的购电客户都没有。
更前沿的“微型模块化”核技术公司也没落下。Nano Nuclear Energy去年进入公开市场,今年股价翻倍,市值突破20亿美元;通过SPAC合并上市的Terra Innovatum,估值也轻松跨过10亿美元门槛。
当然,也不全是完全没收入的公司。NuScale Power从罗马尼亚的一个SMR项目拿到了一点工程和许可费,但这点钱远谈不上盈利,可它的股价今年已经蹿高155%。Plug Power更是个典型,氢燃料电池的老牌玩家,多年来股价沉寂,今年因为沾上AI概念,一口气涨了90%,市值冲到48亿美元。可华尔街的共识是,这两家公司要等到2030年才可能真正赚钱。
为什么资金会涌向这些风险极高的标的?也许是因为传统能源公司的估值本身也不低了。Bloom Energy今年涨了四倍多,市盈率高达133倍;Centrus Energy也有99倍。就在
不可否认,AI带来的数据中心爆发确实在推高电力需求,这给了新技术机会。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还记得2020年前后那批风光上市的零收入电动车公司吗?
尼古拉、菲斯克、洛兹敦……当初也被视为颠覆者,如今大多已黯然退场。今天的这些能源新贵,手握宏大的愿景,却没有营收,没有订单,没有运营记录。一旦AI热潮降温,资本抽身,它们将面临最剧烈的下坠,而那时,恐怕连缓冲的空间都没有。